赏读|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2-11-22 20:00

泱泱中华,文明博大。

我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证实: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我国是东方人类的故乡,同非洲并列人类起源最早之地;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晚清以降,列强东顾,国力衰微,大量珍贵文物或被列强掠夺倒卖,或因商人走私而流散他乡,中华文化遗产蒙受巨大损失,成为时代之痛、民族之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各国公私单位收藏的中国文物总量超过一千万件,其中很多文物是被西方列强或明抢或暗夺或诱骗或走私而流失的。而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大多不受珍视,还屡屡出现被损毁的案件。

流失文物的命运,紧紧牵动国人的心;坚持不懈追索流失文物,是每一个中华儿女责无旁贷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就把遏制文物流失、抢救珍贵国宝摆上重要议程,建章立制,开启了追索流失文物的新篇章。从1949 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各种方式,坚定追索流失文物,积极参建文物返还国际秩序,成功促成了三百余批次、十五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出更高要求。2020 年9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公安部与国家文物局不断完善“打击和防范文物犯罪联合长效工作机制”,全国文物犯罪信息中心研发的“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持续发挥作用。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保护力度、文物追讨力度持续加大,成功促成一千八百余件(套)流失文物返还。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文物追索返还的国际合作不断扩展深化,流失文物返还的“中国实践”备受瞩目。

2019 年3 月23 日,在习近平主席、孔特总理的见证下,中意双方代表交换关于七百九十六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2019 年9 月17 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开展。这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为做好展览筹备工作,国家文物局系统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三百余批次、十五万余件回归文物情况,精心遴选二十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统筹调集全国十二个省市、十八家文博单位的六百余件文物参展,包括《伯远帖》《五牛图》、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龙门石窟石刻佛像、秦公墓地金饰片、皿天全方罍、圆明园青铜虎鎣、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珍贵回归文物,引起国际舆论的关注。

这本《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正是致力于呈现近年来成功追讨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案例,挖掘文物回归背后的曲折历程与精彩故事。整体看来,本书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首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有代表性的流失海外文物进行“图片+ 文字”的系统化梳理和解读,展现七十多年来我国流失文物回归工作的不凡历程与丰硕成果;二是通过讲好有代表性的流失海外文物的故事,用事实回击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各种歪曲污蔑,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也展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三是精选的《中秋帖》《伯远帖》《韩熙载夜宴图》、子龙鼎、皿天全方罍、虎鎣、圆明园兽首、天龙山佛首等有代表性回归文物,年代跨度之久、品类之全、价值之重、涉及单位之多,均为过去所少有,为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史料信息,解读这些文物,也为全面展现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生产文物的万象,为研究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和精神文化面貌提供新的实物见证;四是首次通过追踪有代表性文物从颠沛散失到盛世重光的海外回归历程,总结追索成果,铭记追索历程,从而唤起全社会对流失海外文物的更多关注和更多思考,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形成强大力量,推动更多流失文物的回归;五是通过用中国话语向世界讲好人类有代表性的文物流失故事,加深中外人民的了解,促进文明交流互信,共建“一带一路”,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书以文物回归的时间顺序,逐个回顾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故事,重点讲述在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政策指导下,调整工作思路,拓宽渠道,改进方法,开创文物回归工作的崭新格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伊始,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在国宝流失与外汇储备紧张的形势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重金回购本就属于中国人民的珍宝。这也开启了中国政府抢救流散海外国宝的序幕。

画家、鉴藏家张大千,即使移居海外、前途未卜,也要以最低价“半售半捐”国宝书画《韩熙载夜宴图》给国家。《永乐大典》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和二战的洗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我们结交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国际上主动归还的《永乐大典》数量多达六十七册。

如今,曾经历过盗掘、倒卖、走私出境的晋侯稣钟赫然呈现于上海博物馆的展柜中。1996 年,中国考古界开始了规模宏大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在晋侯稣钟发现前,中国历史最早的确切纪年是公元前841 年,史称“共和元年”,这套钟的发现,为人们重新确定西周王年乃至推断出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其纪年资料成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

《淳化阁帖》收录了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名臣以及书法家等一百零三人四百二十篇作品,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聚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被后人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而从学术角度上看,《淳化阁帖》的刻印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浩大的留存古人书法的运动,它使中国古代的诸多书法真迹有幸存世。王羲之虽然是对中国书法历史发展影响巨大的书法家,但是其亲笔墨迹至今已荡然无存。《淳化阁帖》拓本中保存了许多至今已失传的王羲之书迹。面对回归的四部《淳化阁帖》,启功称赞“这是彩陶般的魏晋至唐法书的原始留影”。

作为2006 年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项目的征集对象,子龙鼎的回归可谓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子龙鼎的名字取自内壁口沿处铸造的铭文“子龙”。左上角为“子”字,字体较小,下方的“龙”字双线勾勒,颇有力度,俨然一条挺身而立的圆目瞪眼、张口欲咬、卷尾盘曲的气势威严的中国龙。子龙鼎还是现已发现商代青铜圆鼎中形体最大的一件,高于著名的大克鼎和大盂鼎,仅次于淳化五耳大鼎,但年代比三者都要早。在商末周初器中,子龙鼎为目前已知最大的圆鼎,堪称商周青铜器中的瑰宝、国之重器。而且,它还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经典之作。大鼎铭文“子龙”是目前所知“龙”字铭最早的青铜器。

每当人们信步走进山东博物馆,一尊带有巨大圆形头光的石刻菩萨像鹤立鸡群的外表下,隐藏着跌宕起伏的意外现身又流失海外的传奇经历。这尊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的蝉冠菩萨像见证了一千四百多年前中国南北朝时期的那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

进入新时代,中国政府不断完善追索流失文物的法规制度,在日益强盛的民族力量感召下,团结国内外正义、友好的力量,文物回归工作成果斐然,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2015 年,流失海外的五十六件出自甘肃省礼县秦公墓地大堡子山的金饰片,分三批先后回归祖国,这是国内外政府机构通力合作,勇于担当的有识之士共同努力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战果。这批金饰片于20 世纪90 年代初被非法盗掘、走私出境,开启了海外漂泊的经历,后由法国爱好收藏人士购买并捐给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通过中国国家文物局长达数年的不懈努力,与法方持续协商谈判,最终法国政府同意将文物退还原捐赠人,解除文物的国有性质,再由文物持有人——法国收藏家弗朗索瓦· 皮诺和克里斯蒂安· 戴迪安将文物捐赠给中国政府。此次文物返还在中法两国政府和友好人士的通力合作下得以实现,是突破文物所在国法律障碍实现文物返还的典范。

《丝路山水地图》又名《蒙古山水地图》,绘于绢本之上,幅宽零点五九米,全长三十点一二米,是一幅绘制于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1524—1539)之间的明朝宫廷的皇家地图,气势恢宏,尺幅巨大,相当于三幅《千里江山图》和六幅《清明上河图》,展示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伊斯兰圣城麦加)的辽阔地域范围,绘制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可谓古代千里江山图的典范。2018 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展示了这幅归来地图,在全世界的华人中引发了热议。

2018 年,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虎鎣”在英国被拍卖,引发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各收藏机构、行业组织、媒体与国内外友好人士团结协力,最终达成了文物返还中国的共识。中国派出专家队伍带回“虎鎣”并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彰显了中国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坚定信念与负责态度,也显示出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理解与支持。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倾情奉献,使得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不断打开新局面。

2019 年3 月23 日,在习近平主席、孔特总理的见证下,中意两国代表在罗马交换了七百九十六件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这批文物艺术品主要是来自中国甘肃、陕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江苏等地的出土与传世物品,时代跨越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其中,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精美多样,为研究史前社会文化风貌提供直接的实物例证;数量繁多的汉代陶器,造型古朴厚重,是汉代农耕文明的缩影;造型生动传神的唐代骆驼俑、马俑、人物俑,记录着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信息。2019 年4 月10 日,这批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抵达北京,重回祖国怀抱。

2019 年,海外流失文物的追索工作中,最为引人瞩目、可圈可点的事件当属国家一级文物——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的光速回归。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是我国近年来在国际文物市场成功制止非法交易、实施跨国追索价值最高的一批文物。文物的成功回归,是文物部门与公安机关、驻外使馆通力协作,选取最优追索工作方案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圆明园十二生肖中的牛首、猴首、虎首和猪首由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并作为常设展对外展出,马首由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收藏并在正觉寺长期展出,而鼠首和兔首则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目前正在《复兴之路》的展览中长期对外展出。文物只有在故乡才能使文物信息完整呈现,才能最好地发挥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价值,否则只能在异国他乡孤零零地展览。所幸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的信息,一旦时机到来,便会迅速出手,争取国宝回归祖国。同时,走近世界中心的中国日益强大,将继续有效运用包括多边国际条约、国际私法准据法、国际民事诉讼等在内的法律手段,充分发挥政府间协商、民间人士的积极作用,探索多样化的文物追索路径。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定将会有更多的流失文物踏上回家之路。

本书共三十二章,其中二十七章由李竞辉同志撰写,另五章由杨晓明同志撰写。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们访谈了国内外相关专家,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实地考察了相关博物馆、考古所,力争梳理出第一手资料。特别感谢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龙门石窟研究院、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天龙山石窟博物馆、晋商博物院、龙美术馆等单位,特别感谢董帅、余冠辰、庞道琼、胡安娜、刘德发、王晓丽、滕卫、王佳佳、曾攀、孙玲玲、高文杰、韩飞、崔志华、张晔等专家、学者和文博工作者的帮助、支持!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 在全世界四十七个国家、二百一十八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一百六十七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十倍之多。推动国宝归来,需要热情,更需要理性。一要做好追索的整体规划。对追索的范围进行科学界定,主要针对因为战争和其他不道德的方式,掠夺或者盗窃等非法出境的文物。构建完善追索体系和机制,明确追索主体和职责;二要开展国际合作。构建国际法理体系和行动纲领。对非法出境的文物,应及时宣布属中国所有或声明中国保留追回的权利。做到既管住文物的非法流出,也管住外国文物的非法流入;三要鼓励民间参与。构建流失文物综合数据库,支持各界人士持续参与追讨和拍回,并减免回归税收。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