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患者数量翻番引热议,防控目标能否达成
第一财经 2022-11-14 17:00

11月13日上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基于近年来大量高质量证据,针对临床较关心的高血压诊断界值、不同人群降压目标等内容,新版指南作出了重要调整,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界值由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下调至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

该指南发布后在心血管学界引发热议。根据此前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诊断的基本目标是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以下;理想目标是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以下。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由中国心血管研究的先驱、国际著名高血压专家刘力生教授在1999发起,作为我国第一部由中国高血压联盟发起的高血压防治指南,经历了2005年、2010年以及2018年的三次修改,2022年版亟待发布,预计也会做出最新修改。其中关于高血压诊断的目标值将受到高度关注。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则是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首次发起的第一部高血压指南。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高血压患者人数近13亿之多。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第五次全国高血压控制状况调查》,中国18岁以上成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3.2%,患病人数为2.45亿人。高血压也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死亡因素之一,全球每年因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中国就超过200万。

控制血压是降低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的高血压的知晓率不到一半,仅为46.9%,高血压防治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疾病防控任重而道远。

针对此次《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诊断标准的下调,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是由于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将高血压重新定义为≥130/80mmHg,而根据我国和欧洲的标准,高血压定义为≥140/90mmHg。

此外,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蔡军教授等去年8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布的一项《老年高血压人群血压干预策略研究》(STEP)研究,收缩压<130 mm Hg的降压目标能使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得到更多的心血管获益。

在今年9月蔡军等发表在AHA杂志的题为《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强化与标准血压治疗的成本效益》的研究,通过比较强化BP治疗与标准BP治疗的终生健康益处和医疗费用,得出结论:接受强化收缩压(BP)治疗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低于接受标准治疗的患者。

具体来看,在模拟了10000个60至80岁的中国老年人的样本中,强化治疗组36.88%的患者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发生心血管事件,而标准治疗组的患者为41.28%。研究估算,按照强化治疗的标准,每增加一个质量调整生命年将花费人民币12614元,意味着强化治疗具有成本效益,且较72000元的支付意愿门槛低82%至95%。

不过针对此前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刘力生教授曾表示:“血压在130-139mmHg和80-89mmHg区间的人数相当多,是否将高血压前期或正常高值血压概念应用于中国人群高血压防控治需要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毕竟服用任何一种降压药物都会有副作用。”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血压在130/80mmHg以上的人群极其庞大,也包括很多年轻人。因此如果按照最新下调后的诊断标准,那么我国高血压人群很有可能从目前的近2.5亿人翻番至近5亿人。

张毅在北上海社区人群研究中发现:如果以140/90mmHg为诊断标准,上海城市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的高血压的患病率在65%;而如果以130/80mmHg为标准,那么65岁以上的高血压患病率则高达81%,而血压达标率将从原来的44%下降至15%左右。

“如果那么多人都被诊断为高血压,那么我国有限的高血压防治资源是否能够做好如此庞大人群的血压防控?这将是随之而来的新问题。”张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验,根据目前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在130-139mmHg和85-89mmHg这个阶段,不必服用降压药物,可以通过3至6个月观察并改善生活方式调节血压。

张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高血压防控任重道远,基于我国有限的高血压防控资源,应该更加重视140/90mmHg以上的患者。主要是通过全民高血压科普教育以及全民检测,提升高血压的知晓率,因为在我国有超过一半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从高血压的管理来看,还需要提升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提升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的转诊与管理协同能力,并充分发挥信息化慢病管理在其中的作用。”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