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四代人守候的“文学山房”旧书店:最重要的不是赚钱,是老人家喜欢
扬子晚报 2022-10-10 21:18

苏州状元博物馆斜对面,有一家名叫“文学山房”的旧书店。过去的国庆假期,这里迎来了爆满的人流量。前不久,它背后130多年的历史故事,又被网友“挖掘”了出来,因此再度走红于网络,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围观者到店打卡。

人来人往,去去留留,只有一位97岁的老人始终守候在这里——江澄波,这家书店的第三代传人,读者亲切地称他为“江爷爷”。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4点半,江爷爷都会如约前来,坐在门口的板凳上,看书,写字,给书籍做标签。到今天,他和文学书房旧书店相遇、相知、相守91年了。

生意繁忙的时候,江爷爷退休的儿女也会过来帮忙,一来二去,反倒成了书店的第四代守候者。但是和父辈不同的是,江爷爷是为书店而来,他们是奔着江爷爷而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恰好遇到在书店“值班”的江爷爷大女儿江娟娟,她告诉记者,老爷子每天到店里来,觉得这就是他生活的安慰、他的全部,“他有意要开下去,我们作为儿女的,能做多少做多少,主要是他喜欢。”

这里只卖旧书,一卖就是130多年

文学山房旧书店不大,面积约20平方米。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紧贴着四分之三墙面矗立的书架上,挤着满满当当的旧书,中间还辟出一块空地,摆放方方正正的木桌,桌上摞书,书上还是书。

江爷爷细致地给每叠书籍做了分类:李太白文集、三国志、吴中人物志……用黑色铅笔字在白色字条上留下标记“烙印”,再贴到书底的沿边,便于读者寻找,也方便自己去记忆。

书店内部

到过书店的读者都知道,文学山房只卖古籍旧书,这是延续了130多年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江爷爷的祖父江杏溪,清朝光绪年间,他离开老家浙江湖州,来到苏州自立门户,创建了“文学山房”书店。

它从历史中走来,经历过旧书行业的辉煌时期。那时候的人没有手机,不能上网,不能刷短视频,一旦有了空闲时间,就喜欢翻阅古籍找乐子。鼎盛时期,章太炎、叶圣陶、郑振铎等在文坛历史上占有一席之位的名家,都曾到过店里。

“我父亲小时候都见过他们,他6岁开始就在店里跟着做生意,耳闻入目,一直在书店这种环境里长大。”江娟娟说。

130多年的时间,书店不是没有关停过,“市场改制,文学山房被收归国有,我父亲被安排到新华书店工作。退休以后,家里经济出现困难,他想增加点收入(贴补家用),就决定重新把书店开起来。”2006年,文学山房搬迁至苏州的钮家巷,因为原定名被占用,只好起名“文育山房”。几经辗转,才在2012年拿回了原定的名字,形成了现在的模样。

每天坚持到店“打卡”的97岁老爷子,是书店第三代传人

书店门前放着一把椅子,是江爷爷的“专座”。每天早上,他一定会准时出现在店里,除非是遇到特殊情况。嘉兴人小郁(网名)两次到书店拜访时,都遇到了江爷爷。一次是2012年,一次是今年8月份。

“它是我去苏州留下不多的印象之一,再次寻访,有些激动,还有点担心,因为不知道它是否还在。”和善、热忱、博学,虽然已过耄耋,但精神矍铄也很健谈,这是小郁对江爷爷的初印象。她把他比作是古旧书店的“守岛人”,无论什么时候再回首,他都在那里。

“老爷子特别热情,刚进书店就问我是哪里人。”小郁形容两人见面的场景,“他从书架上取出两册他写的书《吴门贩书丛谈》,拆了书封,翻给我看。我说‘不必这么麻烦’,他说‘没关系,总是要拆的’,弯着身子指着书目录,让我仔细看看。”

她原以为只是一本贩书日记,没想到是江爷爷自16岁进入书店行业至今80年的收书、卖书、藏书的经验总结。

临走时,小郁转身拍摄了一张照片,正好当时江爷爷的儿子也在店里,两代守候者各自坐在书店的一角,低头若有所思。镜头一转,隔壁百米远的十方书屋,十年前和文学山房一起开着,现在已经换了书店名,拉上了卷帘,没再继续开下去。

江澄波和他的儿子

如果不是江爷爷的执着,谁都说不好,文学山房能不能开到今天。他说过这么一句话,来形容自己对书店的执着,“书店就像一个城市的眉毛,眉毛长在脸上,也许并不是最要紧的五官,但若少了这两道眉毛,再天生丽质的脸蛋,就会显得美中不足。”

不指望赚钱,就想要守下去

其实早在去年,“文学山房”就已经在网络上走红了。误打误撞,江爷爷还被人贴上了“孤独”的标签,文学山房甚至被评价为“全中国最孤独的书店”。但是实际上,江爷爷守候书店,并不是出于“孤独”。

他对旧书古籍存有一份执着的心意,不仅是开书店,还在抢救古籍上做过很多事情,先后给社区、南京图书馆捐赠了百余册珍贵的古籍图书。这些旧籍有的是他从别人家收的,还有的是从倒闭的书店买来的,不少是市面上难以寻回的。

江娟娟说,这几年父亲的身体不太好,没再出去收书了,而是由儿女代劳。年轻的时候,可是满中国地跑,只为了收书。

“文学山房”旧书店

儿女们嘴上说过“不理解”,但仍然以实际行动支持着他。“他有意要开下去,我们就帮他开。”江娟娟告诉记者,没想过要扩张店面,主要是为了老人家的喜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图片由采访者提供

编辑/弓立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