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区青年创业协会党支部书记熊宇金:创办“桃娃”助力平谷大桃销售转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18 07:21

创办“桃娃”品牌引导桃农签协议回购包销;打造二级品牌提升大桃品牌价值和产品质量;将大桃销售模式扩展到蔬菜全产业链助农……85后青年熊宇金,年龄虽然不大,却已经在创业之路上摸爬滚打了十来年。如今,作为平谷区青年创业协会党支部书记的他正在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帮助平谷农民走出“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在“互联网+农业”的方向上摸索出一条新路。

初战创业场

从总经理干到一线

1988年出生的熊宇金,在创业场上已经颇有“战斗经验”。“我大学学的是广告设计,这个专业很讲究实战经验,所以我一直想出来创业。”熊宇金说,当时正赶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潮流,于是自己一边在民办大学当老师,一边动脑子找起了创业的项目。与平谷的缘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我当老师的那个学校就在平谷,平时一直在协助平谷团区委做青年创业协会。”

做了两年老师之后,熊宇金辞职到一个肉类加工厂做了总经理。那会儿电子商务刚刚兴起,传统企业正面临转型难题。熊宇金给这个工厂设计了一整套转型方案,从薪酬到市场、产品研发等面面俱到。然而,这样一套自认为非常理想的改革方案,在工人和市场上却没有得到认可。

多方碰壁之后,熊宇金沉下心来,反思了自己的问题,“当时的社会经验太少了,把书本上的东西生硬地搬到企业,很多东西和实际不符。”痛定思痛,他直接把自己的岗位调整到了一线,每天和工人一起打交道。在重新帮助企业走上稳定之后,熊宇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创办“桃娃”品牌

帮桃农争取市场主动权

“年轻人就要干点有挑战的事!”2017年,他和八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一起,众筹创办了“桃娃”品牌,帮百姓销售鲜桃,同时做大桃深加工,创新营销方式。以往,平谷由于缺乏大桃龙头企业和销售渠道,农民卖桃主要靠商贩来地里收,桃农根本没有定价和议价权。

“桃娃”品牌成立后,一切渐渐有所改变。平谷大桃拥有四大系列二百多个品种,以往桃农由于缺乏市场信息,往往不知道该种哪些品种才能与市场对路,曾出现过频繁更换品种,导致大桃减产的情况。“桃娃”成立之后,企业统一与区农业部门对接,选取优质的大桃品种。“桃农增收需要有好的品种,我们和农科院合作,选取了最好的种子给老百姓,从源头上解决了‘瞎种’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桃娃”还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渠道,采用分级销售的模式,引导桃农签协议回购包销。“遇到雹灾、大雨等情况,大桃卖不出去的时候,我们来保底,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把大桃收过来,再通过自己的渠道整合销售。”如此一来,农产品滞销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从大桃到蔬菜

做农业全产业链

“桃娃”成立以来,帮桃农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但在经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桃娃’是单一产业链,为了做这个品牌,我们招了很多人,但是桃子销售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其余的时间大家就没活儿干。”对农民来说也一样,除了销售大桃,还需要有别的开源途径。还能做点什么呢?多方考察之后熊宇金发现,平谷还是蔬菜生产基地,把“互联网+大桃”的模式用在蔬菜上是否可行?事实证明这个思路是可以的。

说干就干,熊宇金成立了端荟果蔬生鲜连锁配套工厂,将大桃单一产业链发展为大桃+蔬菜+其他农产品的全产业链,在七八九月主要做大桃销售,十月到第二年六月则主攻蔬菜销售,带动当地农民扩展收入渠道。

在“桃娃”等品牌的助力下,熊宇金2018年助农增收50万元。端荟果蔬生鲜连锁配套工厂等品牌扶植50多个低保户、创造12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4000多人就业。此外,他对接平谷区内电商微商60余家、参与消费扶贫对口支援工作,协助对口支援地企业特色产品进入各大商超,5年累计帮扶农产品销售1.2亿元。

对话

疫情让销售方式向电商靠拢

北青报:为何选择在平谷创业?当时平谷的创业氛围是什么样的?

熊宇金:十年前的平谷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尤其是在创业氛围方面。当时政府在号召年轻人返乡创业,我觉得平谷是一片净土,有很多创业的市场空间。比如平谷大桃,它在北京有一定知名度,但是该怎么升级、整个桃产业链是不是还有完善的空间?我一直在琢磨这些事情,觉得非常值得投入,就留下来了。

北青报:为什么选择了深耕大桃产业链?

熊宇金:我当时已经在平谷待了几年时间,发现平谷大桃产业虽然由来已久,在北京市场上拥有一定名气,但在销售和种植方面,却依然是传统的“靠天吃饭”模式。桃农没有定价权、议价权,甚至买卖权都没有,因为大桃不卖就烂了,所以不得不卖,特别被动。为了改变这种模式,我们创立了“桃娃”。

北青报:疫情以来,农产品的销售方式有哪些变化?

熊宇金:疫情以来,到田间地头收购大桃的商贩少了很多,这也从侧面推动农民转变销售方式,向电商靠拢。比如现在我们正在运营的京东商城平谷馆,里面集中了平谷许多优质农产品。还有桃树产品,桃树一般每十年换代一次,以前的桃树树干农民大多当柴烧了。现在保护环境不让烧了,我们就把桃木设计加工成艺术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