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劳动者“碰瓷式”维权需理性纠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15 15:43

拒绝加班、拒绝“996”,反对内卷……近年来,随着00后这一代新生力量踏入职场,“整顿职场”成为热门标签,申请劳动仲裁是他们最常见的做法。这一方面反映了新生代职工维权意识的普遍提高;另一方面,一些人“一言不合就申请仲裁”甚至恶意“碰瓷式”维权的不诚信行为,恐将成为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绊脚石”。(9月15日《工人日报》)

与过去劳动者在权益受损时敢怒不敢言相比,现在的00后新生代职工维权意识显著增强。在遇到劳动争议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申请劳动仲裁解决争议维护权益。以重庆为例,近几年00后劳动者的劳动争议纠纷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具有新业态纠纷多、职工入职时间短、争议金额相对较小等特点。据重庆江北区工会调委会介绍,今年第二季度调解完成的30余件案子中,00后劳动者的案件占比近50%。

“如果说90后是‘摸鱼王’,我们00后就是‘仲裁侠’。”有00后职场新人在社交平台上感悟道。这一方面得益于多年来的普法宣传教育,推动依法维权意识深入人心;同时,微博、微信和短视频的普及,使得00后职工可以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有理有据地申请劳动仲裁。应该说,新生代职工爱仲裁维权是一件好事,有助于扭转资强劳弱的不平等地位,提高劳动者的话语权,倒逼用人单位加强内部管理,尊重和保障劳动者权益。

不过,在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不和谐现象。比如,一些人和用人单位之间稍有矛盾,就提出辞职,申请仲裁。有的大学毕业生一年时间内换了3份工作,平均在每家企业的任职时间不到4个月。每次离职,都是通过劳动仲裁索要劳动报酬。再比如,一些人专门利用企业的管理漏洞进行“碰瓷式维权”。此前有媒体报道,青岛市民李某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先后申请了9起劳动仲裁,涉及7家企业。每次李某都是入职几个月就主动辞职,然后以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未及时支付报酬为由,申请劳动仲裁。

个别劳动者“碰瓷式”维权,浪费了宝贵的劳动仲裁资源,扰乱了和谐的劳资关系,侵害了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在鼓励和支持劳动者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解决争议的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加以理性纠偏,遏制“碰瓷式”维权。首先,堵塞制度漏洞。在此前的司法实践中,不乏一些劳动者故意不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然后以此为由提起诉讼索要双倍工资,最终被法院判定劳动者存有主观恶意予以驳回的案例。同样,劳动仲裁也不能成为个别劳动者恶意攫取额外经济利益的工具。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劳动仲裁的相关法律制度,对于存在获取相应经济利益的恶意,有违公平、平等、诚实信用原则的“碰瓷式”维权,不予以支持。

其次,纠正认知误区。在一些劳动者看来,抓住企业的管理漏洞进行维权,可以以小博大,从中渔利。殊不知,这种做法很容易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眼下,一些企业纷纷把存在前科的求职者列入“黑名单”,提醒同行其他企业加以注意。对于频繁恶意跳槽,无正当理由申请仲裁的求职者来说,将来很可能被企业拒之门外。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劳动者正确看待劳动仲裁等维权方式,其只是权利救济的通道,绝非不劳而获的捷径。

文/张淳艺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