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迎来舌尖上的大丰收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9-10 20:06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丰收时节,美食寄乡愁。

丰收时节 一碗米粉慰藉乡愁

在长江流域各地,很多人的早餐就是从一碗冒着烟火气的米粉开始的。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西,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米粉生产大省、消费大省。在抚州市南丰县,一碗热腾腾的水粉,再加上豆腐、牛肉和辣椒、花椒等各种小料,鲜香麻辣,唤醒了这座小城。

江西人爱吃粉,全省有米粉60多种,米粉餐饮门店超3.5万家。米粉不仅融入堂食,更走进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与米粉有关的古书记录,大部分都与江西有关,因而有“一碗江西粉、半部中国史”的说法。

在江西南昌米粉街米粉博物馆,他们让一碗碗米食米粉上了墙。这些好吃的簇在一起成了一幅活生生的中华美食大地图。

在广东它是炒河粉,在长沙是米粉,在云南是米线......在江西南昌,一碗香喷喷的南昌炒粉可是当地人的心头好。

当地以米粉为媒,打造了中华米粉美食街,将江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米粉食品汇聚一起,让大家看得见、吃得着、记得住,轻松品味家乡味道。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出现的聚集性、散发性疫情,当地成立工作专班,多举措解决经营困难。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历史文化街区事务中心副主任 李佳:开展一系列的商贸促销活动、发放消费券帮助经济复苏。开通线上的直播平台、线上的外卖平台。

小米粉,大产业。江西是全国米粉销量最大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米粉年出口量上亿元的两个省份之一,2021年全省米粉年销量超过170万吨、产值超过110亿元,两项数据同比增长均超过20%。中粮、益海嘉里等龙头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新建的米粉专业供应链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

在江西南昌最大的粮食作业码头,每天都有大量的运粮船汇集在这里,每天的作业量是1万吨粮食。由于这个粮食深加工的企业和车间就建在码头上,粮食在这里转运以后,马上就进入深加工环节。

江西南昌益海嘉里粮食作业码头负责人 刘婉玲:原来在各地打拼的人们想吃到一碗家乡的米粉很不容易。而现在,在智慧工厂、直播电商、现代物流的助力下,只需要简单的几个步骤,就可以吃到一碗家乡的米粉。

江苏太仓:稻花香里说丰年 一粒米的循环种养之旅

江苏太仓城厢镇东林村不断改善土地质量,使土壤达到了东北黑土地的标准。江南鱼米之乡是如何滋养出“黑土地”的?一粒粒安全又好吃的大米是如何种植出来的?

要想种出产量高、品质好的稻米,离不开肥沃的土地。过去,因为盲目追求产量,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板结酸化严重,种出的大米空有量,品质不高,自然也卖不上好价钱。近些年,当地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解决了这一问题。

现在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从原来不足1%上升到了4%,基本上达到了东北黑土地的标准,地肥了,种出的稻米自然粒大饱满,口感香甜。

那么,东林村是如何改善土地增强肥力的呢?

探索江南鱼米之乡如何滋养出“黑土地”的奥秘,就要从水稻的秸秆说起。曾经,水稻收割以后,堆积如山的秸秆就成了村里的“老大难”,直接焚烧污染环境,全量还田又影响粮食生产。几年前,村里引进了10套秸秆收储打包设备后,东林村把“没人要”的秸秆变成了“宝贝”。

苏州太仓市东林村党委书记 苏齐芳:这个就是我们的“大宝贝”秸秆饲料,外面是一层膜,里边就是稻草跟豆腐渣做成的发酵饲料,给我们的羊提供了优质的发酵饲料,我们生产当中的10%利用了它,90%也形成了销售,秸秆也换成了肥料,使我们的农田越来越肥,越来越好,我们的饲料厂也有很好的效益。

东林村的湖羊们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秸秆制成的美味饲料,这里的湖羊不仅吃得好,住的羊舍也是宽敞干净,并且处处暗藏着玄机,就拿屋顶来说,上面竟然有一座200千瓦的分布式光伏电站。

国网太仓市供电公司东林村生态羊场光伏发电项目负责人 陈永杰:在羊场的屋顶上建设光伏充电站项目,低碳环保,而且不占用耕地。去年一年光伏发电项目为整个羊场降低了45%的能耗,而且光伏电板兼具遮阳降温的效果,可谓是一举多得。

除了屋顶的光伏电站,羊脚下的“肥料床”也有一番大用处。“肥料床”可以将羊排出的粪便直接导入生态肥料厂,加工成有机肥料。这些有机肥料与传统粪肥相比,肥力强、污染小。用这样的优质肥种田,保护了耕地,也大大提高了稻米的质量。

秸秆回收发酵成有机饲料,饲料喂养出肥美的湖羊,羊粪处理成生态肥料,肥料抛撒回稻田,这就是东林村人口中的 “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它们串联起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致富链。

坐观光火车,畅游东林村。除了生态循环农业,这两年,东林村还大力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振兴号”小火车就是东林村乡村旅游的特色项目之一。小火车把“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的循环农业点串联起来,带着大家穿越其中。 5.2公里的旅程,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田园风景线,也为村民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江西新余:一条鱼游出的富民兴村路

在江西新余仙女湖,2022年秋捕开始了。以中秋节作为秋捕开启的日子,是仙女湖周边渔民多年来延续下的传统。鱼儿经过禁渔期的休养生息,长势咋样,渔民收成又如何呢?

早上7时许,三十多名渔夫驾着小船喊着号子从码头出发。大约15分钟左右,湖面慢慢变窄,就来到了专门捕鱼作业的区域。

渔民告诉记者,虽然今天是秋天的第一网,但早在十几天之前他们就已经开始忙碌,在湖里下网,把鱼赶到特定区域,达到集中捕捞的作用。随着一声声起鱼号子的响起,数十条小船慢慢围拢,于是就到了秋捕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环节——起鱼。

自从生态环境改进,这里的鱼越来越大。每年3月至6月期间,仙女湖全水域禁止捕捞和垂钓,让鱼群休养生息繁衍壮大,并取消了网箱养鱼和饲料投放,采用“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模式,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大水环境保护,如今的仙女湖每年可捕捞各类水产品1000多万斤。

因为今天是仙女湖秋季第一网,码头上早就挤满了焦急等待的买家,渔船刚一到岸,马上就开始紧张的交易环节。渔民们按照买家需求在船上挑选鱼的种类和大小来备货。由于今年鱼的个头更大、品质更好,所以价格相比往年都要高,加上长江禁捕,所以仙女湖里的鱼供不应求,订单排得满满的。

订单加定制,由于当地还跟很多大型电商合作,新鲜的鱼捕上来,通过配备“氧气包”,使鲜活率大幅提升。攻克当下短途配送中最难的难题,实现“最后一公里”鲜活到家。让新鲜的活鱼在24小时内就能端到顾客的餐桌上。

渔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初步测算,今天开渔,除去成本一网可以收成近40万元。因为仙女湖的鱼是属于湖区的集体所有,这笔钱也将分给周边17个村的8000多名渔民,而且当地还按照每人5斤、每户10斤的标准,分发“股份鱼”分给沿湖1万名村民,与他们共享一汪清水带来的生态红利。

新余市仙女湖区管委会副主任 曾宪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步提升,仙女湖区在鱼身上做足文章,除了“股份鱼”分红的传统“吃法”外,还创新推出渔旅融合、做优品牌两种“吃法”,实现“一鱼三吃”。

编辑/马晓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