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民生短板 北京经开区多项政策助力增进民生福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10 14:11

微信图片_20220910135937.jpg

多年来,北京经开区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聚焦服务保障区域高质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补齐民生短板,家门口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断汇聚,丰富高质量文化供给,擦亮区域创新文化的“金名片”,企业员工和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量质齐升 稳健提高教育水平

从阡陌农田到国际化产业新城,北京经开区经济增长的同时教育领域也实现优质学校遍地开花,从家门口“有学上”升格到“上好学”,教育水平一路稳健地进阶升级。

“我们始终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和发展需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构建起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到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全覆盖的教育服务体系。”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

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经开区汇聚亦庄实验小学、亦庄实验中学、人大附中经开区学校、人大附中亦庄新城学校、北京二中经开学校、建华实验学校等,两年来新增中小学学位近万个。“2022年初,北京经开区与西城区北京小学和北京第八中学签订了建校意向书,经开区即将迎来这两所学校落地。”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提升区域教研水平,经开区采取“内培外引”的教研方式,选聘知名校长配强校领导班子,在全国范围内选聘名师,任职教师中博士34人,硕士318人,特级、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292人。

经开区按照课内提质、课后丰富、课外减负的总体目标落实“双减”政策,把校内教育作为“双减”主战场,紧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设置丰富多样,具有生动性、实践性、科学性、生活性、趣味性的基础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

2022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共计3294名,较去年增加449个学位,入学人数比十年前增长10倍。初中入学共计1437名,较去年增加220个学位,增长率18.1%,其中外区转入164人。高中入学共计779名,较去年增加283个学位,增长率57.1%。这些数据的背后是老百姓对经开区教育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对经开区教育的信心越来越强。

经开区在发展中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充分利用经开区丰富的高科技企业资源、科学家和技术人才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亦庄特色,加强学校与企业联动,先后与京东方、金风科技等区内企业签订实践基地协议,利用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研学旅行营地等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与学工学农学商实践,培育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劳动教育品牌,形成多种形式的学校-社会教育联盟。

按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经开区将结合亦庄新城城市十大功能组团布局,推进教育组团式布局、集团化发展,实现十大功能组团中每一个组团内部至少建成一所高水平学校,家门口都有好学校,让每个孩子就近都能享受优质教育。

保障有力 不断织密卫生健康服务网

近年来,北京经开区不断完善医疗基础设施软硬件补短板,除了优质资源加速落地外,公共卫生体系结构不断优化,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引进北京急救中心在经开区建立直属分中心今年即可投入使用;选址核心区60地块用于建设区疾控中心,组建100人的专职流调队伍,用好应急流调队员,建立公共卫生应急“预备役”队伍。

在百姓家门口,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十四五”期间将以一级医院的标准新建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区域内两个街道以及路东区基层卫生职能,弥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不足。到2025年,北京经开区将实现15分钟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圈覆盖率不小于90%,构建起“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三级诊疗体系。“我们结合经开区产业园区及居住社区分布特点,调动社会资源新建、改建、扩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满足居民出行15分钟内可及服务的目标需求。”有关负责人透露。

据悉,北京经开区将构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卫生健康一体化连续服务体系,创新建设宜业、宜居、宜养、宜游环境,构建健康生产、健康生活、健康生态融合的“主动健康生活示范区”。

面貌焕新 文化惠民添彩幸福生活

微信图片_20220910140429.jpg

“科技馆之城”探索“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路径,形成工业科技文化旅游的“亦庄样本”;“大都东南”科技艺术节系列活动,唱响科技文化建设最强音;“亦庄学院”创新文化活动品牌,掀起区域新一轮的科技创新热潮。

“我们将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补齐公共文化设施短板,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到社区、园区、厂区,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放眼2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公共文化设施正全面覆盖,以政府建设为基础、企业共享为补充的“3+N”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加快建立:规划中的“亦城之心”片区打造集音乐厅、剧院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端公共文化设施;推进“亦城书院”建设,打造以公共图书馆为核心的公共文化设施;一批街道级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和社区级综合文化活动室提升。

根据计划,到2022年底,北京经开区“科技馆之城”的展馆数量将扩容至100个。预计到“十四五”末,北京经开区将营造出工业科技旅游场景,发展一批特色企业科技馆、艺术工业园区、文创旅游产业园区。将从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发力,建设提升市区级公共文化设施,从而使文化设施布局进一步优化,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提升至0.16平方米,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0%以上。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佳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