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洛西若访台,解放军如何应对被严重推高的“中美军事对抗风险”?
政知见
2022-07-29
+ 关注

美国近期变本加厉打“台湾牌”,中方的回应和表态也愈加严厉。

政知见注意到,佩洛西即将启程进行亚洲多国访问,美国航母“里根号”今天紧急进入南海向东北方向航行,专家称这或许是为了对佩洛西之行护航。

此前一天,国防部发布会上我方对美台勾连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警告:“美方行径严重推高中美军事对抗风险”。

中方的警告愈加严厉

环球网今天(29日)刊文援引外媒报道称,佩洛西将于29日开启亚洲之行,此行将访问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而外界关注的台湾地区,仍被列为“待定”。

就佩洛西意欲窜访台湾,中方近期的表态愈发严厉。

7月19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中方要求美方不得安排佩洛西众议长访台。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必将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必须完全由美方负责。

7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记者会上三次回答佩洛西窜访一事。他表示,“我们正严阵以待”。

7月26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谭克非表示,中方要求美方以实际行动履行不支持“台独”的承诺,不得安排佩洛西访台。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国军队绝不会坐视不管,必将采取强有力措施挫败任何外部势力干涉和“台独”分裂图谋,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此外,美国政府近期同样在变本加厉打“台湾牌”。

昨天(28日)的国防部发布会上,有媒体称,美众议院日前通过“2023年国防授权法案”,重申所谓“美国对台防卫的支持”,称美军有权与台进行联合演习并邀请台参加“环太军演”,美政府还批准新一轮对台军售。

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就此回应称,台湾是中国的台湾,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美方干涉。“美方这种玩火行径非常危险,将严重冲击中美两国两军关系,严重危害台海地区和平稳定,严重推高中美军事对抗风险。”

根据政知见梳理,此次是国防部首度就美台勾连发出“严重推高中美军事对抗风险”警告,措辞严厉程度超过以往。

如何反制?

国防部直言“中国军队绝不会坐视不管”,那么解放军的反制措施有哪些?

政知见注意到,根据环球网转载报道,美国媒体设想了6套大陆阻佩洛西访台的方案:

1.更多战机进入台海上空

2.跨越所谓“海峡中线”

3.在台海附近进行导弹试验

4.飞越台湾上空

5.伴飞佩洛西的专机

6.宣布台湾上空为“禁飞区”

就此,军事评论员宋忠平接受政知见采访表示,解放军可以将涵盖台岛的海域划定为演习区域,如果有不经授权的飞机尤其是军机闯入的话,将会遭到拦截。

他还向政知见强调,佩洛西和美国政府当然知道其“三号人物”窜访台湾是对中国极大挑衅。因此,佩洛西如果赴台或采取出其不意的突访方式。解放军如果进行针对性演练,不光要考究演练海域的地理范围,同时还要保证在时间上进行覆盖。

美国航母、侦察机异动进入南海

就佩洛西意欲访台一事,虽然拜登此前曾表态称:“美国军方不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但美军参联会主席米利宣称,如果佩洛西或其他任何人决定出行并寻求军事援助,美军都将采取“必要措施”。美联社还报道称,美国国防部官员表示,佩洛西访台一旦启程,“美军会加强在印太地区的部署与活动,包括战机、战舰、侦察等其他军事系统”,以此为佩洛西的航班提供“重重保护”。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腾军在湖北电视台栏目中解读称,如果美国军方仍然一意孤行选择派遣航母、战机护航佩洛西访台的话,这意味着佩洛西访台从政治、外交挑衅上升为军事挑衅。这将在军事层面造成重大后果,中美两军的军事摩擦风险将急剧上升。

环球网今天刊文披露,美国“里根”号航母打击群又进南海。南海战略态势感知以及美国海军发布的信息显示,美国海军“里根”号航母打击群完成对新加坡的访问后,紧急进入南海。其航迹为东北方向,如果不更改航向,未来将进入台海周边海域。此外,一架美军RC-135v侦察机在27日异常进入南海上空。

文章援引军事专家评论称,从目前“里根”号航母开足马力北上的情况来看,它很可能是为佩洛西可能的窜访台湾做准备,而RC-135v则有可能为B-2轰炸机的巡航探路。美军如果将这些行动付诸实施,将极大增加地区不稳定因素。

解放军南海开展军事训练,船舶禁入

中国海事局网站今天发布的消息显示,7月29日-30日,南海相关区域内进行军事训练,禁止船舶进入。

宋忠平分析称,就算美国派遣航母或大型战舰为佩洛西护航,解放军也可以在演练中安排展示火箭军的远程打击力量,以此进行震慑。“解放军火箭军弹道导弹精准打击水面移动目标的能力独步全球。”

宋忠平还提到,佩洛西的访问行程确实要和“里根”号航母战斗群的动作结合来观察。“值得注意的是,有消息指出佩洛西此行还将去夏威夷的印太司令部,这个出访路线的设定是很特殊的,作为国会议长到访美军印太司令部很罕见。”

资料|国防部网站 环球网 北京青年报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岩
编辑/马晓晴
校对/葛冬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