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助残日他们用志愿服务守护邻里街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16 15:24

5月15日是第三十二次全国助残日,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的十名工作人员在助残日这一天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助力首都疫情防控。他们以志愿服务的特殊形式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全国助残日,也为自己带来了一次难忘的特殊体验。

下沉工作虽然辛苦 干的都是最接地气的事儿

5月15日全国助残日当天,对于北京市残联今年第一批下沉干部马云龙来说,又是忙碌的一天。清早6点多,他到达社区指定地点,在核酸检测现场维护秩序,上午10点多,赶回社区进行电话流调,下午还有巡查居家隔离人员生活状况的任务。马云龙到石景山区八角北里社区参与抗疫工作以来,负责核酸检测身份信息登记、现场人员疏导、居家隔离户巡查问需、市派流调信息核实、健康宝弹窗登记等工作。

马云龙在社区维护秩序

马云龙放弃五一休假,全力投身社区抗疫一线,从下沉社区至今,平均每天服务时长达10小时以上。他下沉的社区共有3500余户,居民近万人,从4月30日至今,马云龙已参加了13轮核酸检测服务。工作中,他充分发挥残联干部的优势,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行动不便的群体提供专业的引导帮扶服务。每天检测工作结束后,他还要完成几十个居家隔离户的巡查任务。检查封控设备状态、询问用户需求、帮居民倒垃圾、为居民传送快递等工作已成为每日例行。

天气炎热,走访完几户居家隔离的居民,他身上早已不知被汗水湿透了多少遍。马云龙说:“下沉工作固然辛苦,但干的都是最接地气的事儿。社区工作人员乐观的态度、耐心的服务、工作的投入深深地感动了我,在共同参与抗疫工作的同时,我深深感觉到社区解决的虽然都是居民的生活小事,但更是我们广大老百姓民生的大事。我们作为下沉干部,既然是下沉,就要沉到底,踏踏实实地了解基层工作的特点和社区残疾人朋友的需求”。

据了解,4月30日、5月7日、5月12日,示范中心分别派出了三批下沉干部到各自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老残联”们的志愿情怀

今年59岁的康永红,从1981年开始在市民政局下属单位从事残疾人工作,1984年她到北京市残协工作,1988年前后亲身参与了市残联的创建工作,是地地道道的“老残联”,已经有40多年残疾人工作经历的她曾经在市残联的十余个部门和直属单位工作过,工作经历非常丰富。康永红于4月底刚刚结束服务冬奥会北京(延庆)颁奖广场的工作,又马不停蹄地转战抗疫一线,从5月3日至5月11日在朝阳区居家办公期间,已五次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5月12日以后康永红就地转为市残联第三批下沉干部,每天参加社区疫情防控服务,负责核酸检测人员引导、健康宝核验、检测现场消杀、绿色通道、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每当听到个别居民在核酸检测时不理解、不配合的抱怨声,她发挥残疾人工作者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势,耐心讲解防控政策,请居民以大局为重。

助残日期间,另外几位“老残联”也纷纷披挂上阵,冲在社区防疫一线。今年52岁的陈耀红,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陈老师”。2002年之前她在海淀培智学校当了12年的老师,教授特殊儿童语文、数学、美术等多科课程。2002年之后她到市残联系统工作,先后从事残疾儿童康复、社区康复指导和市级职业康复站建设等工作。从4月底以来,陈老师已经先后4次到自己居住的社区当志愿者。

微信图片_20220516154447.jpg

康永红搀扶老人进行核酸检测

做志愿者会“上瘾”

助残日当天上午,示范中心宣传干部王亚男来到鼓楼脚下的大广场协助社区工作者开展核酸检测志愿服务,维护检测秩序。为了提醒居民按要求扫健康宝,按两米线排队,王亚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一串顺口溜:“检测有风险,距离最关键,脚踏两米线,大家都安全”。她碰到一位20多岁左腿骨折坐轮椅的小伙子和一位74岁刚做完白内障手术的大妈,及时协调工作人员为这类特殊需求人群开通核酸检测绿色通道,减少他们的等候时间。“今天是全国助残日,自己作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和一名老党员,在助残日从事志愿服务非常有意义!残疾人工作者的职责是助残,志愿者的职责是助人,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做志愿者会上瘾,有时间我还要再来社区服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以行动守护街坊邻里,自己无比开心”王亚男说。

示范中心党员窦国辉在助残日当天到社区忙活了11个小时,他帮助近200位居民解除了弹窗,完成系统录入。“明天我还有社区志愿服务任务,将继续录入或采集防疫信息”工科出身的他不善言辞,但行胜于言。

近期,北京市疫情严峻复杂,示范中心党员干部火速响应中心党支部号召,有三批干部已下沉到社区。从4月底至5月15日,示范中心15名党员干部利用周末休息或居家办公时间积极到社区参加了33次协助核酸检测等志愿服务。他们协助社区村镇筑牢疫情防控安全线,为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出残疾人工作者的一份力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通讯员 王亚男

编辑/李晓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