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纾困政策再加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5-11 08:41

春秋两季是纺织行业的需求旺季,但浙江一家小型服装厂老板张硕(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4月份自己只接到一些来自线上平台的零碎订单。

很多中小企业会通过参加大型展览会来获取订单,由于疫情影响,今年多数春季展览被迫取消。张硕表示,大企业借助自身品牌和影响力,不愁客户找上门,而自己的公司由于缺少展会的帮助,以及多次停工停产的限制,最近两个月的订单不到去年同期的三成。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促进增长、保障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中小企业势单力薄,抵御风险的能力差,是市场主体中的薄弱环节。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小企业往往受到的冲击最大。4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已连续3个月下滑。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紧出台一揽子中小企业纾困政策。

5月9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提出进一步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十大方面举措,包括各地要积极安排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专项资金,2022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力争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等,助力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受访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救助工具已十分丰富,当务之急是加紧落实现已出台的政策,在补贴政策上要进行一些增量设计直达相关企业,以及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让利,加快推动对中小企业欠款的清偿,缓解现金流紧张问题。同时,加快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进度,提高重点产业链的生产协同度。

纾困解难政策再加码

5月9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4月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8.3,在上月环比下降0.6点的基础上,环比继续下降0.3点,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反映企业信心的宏观经济感受指数为96.9,比上月下降0.4点,已连续3个月下滑。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表示,本轮疫情严重地区主要集中于东部经济重镇,企业大面积停工停产,产业链供应链受到较大冲击,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企业消化成本难度加大,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开工率和发展信心不足、预期偏弱等问题尤为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国家层面已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30余项,各地出台政策文件50多项,如“深圳35条”“天津15条”“陕西24条”“上海21条”“广东47条”等,涉及减税降费、资金支持、融资促进、稳岗扩岗、权益保护,扩大市场需求和专精特新发展等多个方面。

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在5月10日举办的“2022年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工作推进会上指出,此次发布的《若干措施》在去年《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等中小企业“1+2长短政策组合拳”基础上,又进一步在加大资金支持、缓解融资难回款难、推动降成本扩需求、加强服务保障等方面,加大了帮扶的力度。

《若干措施》提出,各地要积极安排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专项资金,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结合本地实际向困难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房屋租金、水电费、担保费、防疫支出等补助并给予贷款贴息、社保补贴等。

同时,在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上,《若干措施》明确运用储备等多种手段,加强供需调节,促进价格平稳运行。加强大宗商品现货和期货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出现生产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水、用电、用气“欠费不停供”,允许在6个月内补缴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孙文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的救助工具十分丰富,尤其是减税降费政策频出,继续加码的空间已逐渐缩小,当务之急是加紧落实现已出台的政策。同时,在补贴政策上要进行一些增量设计直达相关企业,以及鼓励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让利,使其在放款、续贷等方方面面有更加宽松的余地。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中小企业保不下来,未来银行的利益也会受损。”孙文凯说。

将开展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

“我们目前主要面临的一个难题是现金流紧张,下游不仅需求偏弱,而且回款困难,但原材料、物流、防疫的成本都在增长,入不敷出,现在连私房钱都掏出来了。”张硕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由于上下游现金流均处于紧张状态,供应商的交易已变为现金结算,同时物流成本及原材料成本等相较疫情前增幅达到15%~50%,在大批量的采购之下,公司的现金流异常吃紧。

上海经营一家精密仪器制造厂的林强(化名)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反映,企业目前已经将原本用于研发的创新资金转用于支付厂房租金和员工工资,保住企业生存成了今年唯一的目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555.7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068.5亿元,同比增长19.5%;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396.3亿元,增长14.4%;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331.5亿元,增长3.2%,低于一般增长。尤其到了3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9.16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54.7天,同比增加0.9天;产成品存货5.61万亿元,增长18.1%;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8.8天,同比增加0.6天。

国务院国研中心产业部副部长许召元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在当前企业盈利形势分化以及应收周期延长的情况下,应当把解决现金流问题作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举措的重点。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底子薄,在其专注的领域研发技术、创新产品已属不易,但部分产业链上的大企业会凭借自身优势地位,截留相关中小企业账款,延长付款或交货时间,导致中小企业面临较多的垫资和较长的账期问题。

《若干措施》已经明确,将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集中化解存量拖欠,实现无分歧欠款应清尽清,确有支付困难的应明确还款计划,对于有分歧欠款要加快协商解决或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加大对恶意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在合同中设置明显不合理付款条件和付款期限等行为的整治力度。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规范收费主体收费行为,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孙文凯表示,及时清欠能够以较少金融资源增量投入而较大范围缓解企业经营困难,需要加大督促力度。同时,应当考虑发展一些供应链金融手段,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比如,在强化风险管控的前提下,发展供应链票据,从而缓解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应收应付款,避免出现大企业恶意占用中小企业结算款项等现象,也能弥补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的盲点。

关键中小微企业纳入“白名单”

在林强看来,即使自己的公司属于更有“韧性”的高端制造,但将近2个月无法进入生产园区,一些核心部件生产以及技术研发长期停滞,也使得这份“韧性”接近极限。相对于一系列的补贴和退税政策,尽早复工复产是解决自身困境的根本需求。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对样本企业开工率的调查显示,4月份完全开工的企业占17.85%,开工率在75%-100%之间的占14%,在50%-75%之间的占23.9%,小于50%的占28.8%,未开工的占15.50%。

“疫情停工可能会让我们的生产计划整体延滞半年,如果不能尽早复产,二三季度的订单还会继续受到影响。”林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由于生产订单一再延后,4月中旬出现了客户集中退单退款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困境。所幸的是,有关部门已在5月初开始联系园区内的企业并组织开展了复工复产的相关申请工作。

为加强生产要素保障,《若干措施》提出,将处于产业链关键节点的中小微企业纳入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重点加强对企业人员到厂难、物料运输难等阻碍复工达产突出问题的协调解决力度。深入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推动大中小企业加强创新合作,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中小微企业配套能力,助力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协同复工达产。

孙文凯指出,政府在着力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的同时,也应从需求侧为中小企业保障足够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空间。前期发布的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中多为龙头企业,已经通过率先复工复产形成了带动作用,并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定的需求空间。不过,还应当注意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的特点,涉及的行业门类十分庞杂,各地方政府在统筹精准防控与有序复工复产的过程中需要下更大的功夫,一些当地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是率先复工的重点。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5月5日,工信部已对18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调度,复工率达到了97%,人员的返岗率达到了69%,产能的利用率达到了74%。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已于今年5月正式启动,将以“纾困解难、助力发展”为主题,围绕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创新发展等面临的困难和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的服务活动,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同时还会继续出台一系列支持性政策。

徐晓兰透露,近期工信部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十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携手行动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通知》,以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7条链为着力点,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此外,工信部还正在编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标准及评价模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制定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为中小企业开展自我诊断、明确转型路径提供依据和指导,务实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我们应当看到,当前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服务业中小微企业,面临困难与挑战的持续加剧,需要加强政策的支持,特别是一定要加快政策的落地,提升服务的水平与质量,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地发展。”徐晓兰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