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2家本土车企一季报:供应链承压 业绩分化明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5-10 11:03

2022年一季度,受上游原材料价格走高、缺芯少电等因素制约,叠加疫情多点爆发供应链紧张、消费者需求收紧等掣肘,汽车行业盈利承压。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在A股、港股、美股上市的29家中国车企(含19家乘用车企业、10家商用车企业)中,已有22家车企(12家乘用车企业和10家商用车企业)公布了2022年一季报。

其中,11家车企营收高于去年同期,14家车企净利润出现下滑,只有8家企业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9家车企一季度亏损。总体来看,乘用车企业一季度表现优于商用车企业。

乘用车企业中,今年一季度,长安汽车、广汽集团、比亚迪、力帆科技和海马汽车(亏损收窄)共5家企业实现营收净利双涨,其中比亚迪和长安汽车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最大,分别为240.59%和431.45%;长城汽车、小康股份、北汽蓝谷3家企业一季度呈现“增收不增利”;上汽集团、江淮汽车、北京汽车3家企业营收、净利双降;此外众泰汽车营收下降,但亏损收窄。

相比之下,商用车企业一季度表现较为惨淡。在已披露一季报的10家商用车企业中,仅有中通客车和金龙客车2家企业营收和净利润均增长,不过中通客车净利润为负数,仅是亏损收窄;除了亚星客车增收不增利外,江铃汽车、一汽解放、宇通客车、福田汽车、安凯客车、东风汽车、中国重汽共7家企业净利润出现大幅下降,多数降幅超过50%。

5家车企营收、净利润双增长

近年来乘用车市场需求出现分化的K型走势,传统燃油车占比持续下降,伴随着新能源车占比持续提升,形成国内车市的结构性增长态势。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汽车累计销量为650.9万辆,同比仅增长0.2%。不过,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增势。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8.4万辆,同比增长1.1倍。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125.7万辆,同比增长1.4倍,市占率达到19.3%。

借势新能源汽车的“东风”,国内新能源销量龙头企业比亚迪一季度打破“增收不增利”怪圈,2022年一季度实现营收668.25亿元,同比增长63.02%;净利润8.08亿元,同比增长240.59%;扣非后净利润为5.14亿元,时隔两年转正。

比亚迪表示,2022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行业总体延续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创下历史新高,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同比实现迅猛增长,带动盈利大幅改善,并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盈利压力。

产销快报显示,2022年1-3月,比亚迪累计销售约29.14万辆新车,同比增长179.78%。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28.63万辆,同比增长422.97%。

值得一提的是,4月3日,比亚迪正式宣布,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未来比亚迪在汽车板块将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

不过,在量价齐涨、营收稳定增长的同时,比亚迪一季度毛利率为12.40%,略低于2021年同期的12.59%,以及2021年四季度的13.12%。

一位汽车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比亚迪毛利率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成本端的上游原材料的涨价,另一方面来自收入端车型结构的改变、激进的定价策略。“比亚迪近期推出的新车型比较多,研发费用增加的同时新车型的业绩效益尚未显现。此外其近来推出的车型偏低端较多,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利润。”

而因出让阿维塔科技部分股权获益21.3亿元,长安汽车一季度净利润超去年全年(35.52亿元)。2022年一季报显示,长安汽车主营收入345.76亿元,同比上升7.96%;归母净利润45.36亿元,同比上升431.45%。

值得注意的是,扣除对阿维塔科技的投资收益后,长安汽车一季度扣非净利润为22.7亿元,同比增长215.24%,依旧实现大幅增长。长安汽车总会计师张德勇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主要原因包括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将资源聚焦于高价值车型,产品毛利率稳步提升,自主产品盈利能力稳步增强等。”数据显示,长安汽车一季度毛利率从去年的16.64%增长至18.21%。

此外,广汽集团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今年一季度营收231.45亿元,同比增长45.67%。净利润为30.09亿元,同比增长27.17%。广汽集团表示,营业收入的增加主要得益于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同比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埃安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1.5倍。

广汽集团产销快报显示,今年一季度累计完成汽车产销59.8万辆和60.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4.96%和22.48%。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52819辆,同比增长144.80%。

得益于自主板块销量大幅提升带来的规模效应,广汽集团今年一季度综合毛利率有所改善,为6.12%,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为5.5%。

力帆科技汽车业务的恢复也支撑其一季度业绩好转。报告期内,力帆科技营业收入为12.49亿元,同比增长48.74%;实现净利润5084.90万元,同比增长220.54%,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5564.21万元)。今年1-3月,力帆科技汽车产销量同比实现大幅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5530辆,已超过2021年全年销量。

上汽、长城等净利润下滑

在已披露一季报业绩的22家车企中,上汽集团以1824.71亿元的营业收入稳居首位,但仍难掩营收和利润双降。作为总部位于上海的整车集团,上汽在过去的两个月内并不轻松。

“上海疫情对公司3月产销影响20%左右,4月影响有所扩大。”上汽集团董事、总裁王晓秋表示,目前产能正在持续恢复,上汽集团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将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

数据显示,集团第一季度累计整车销量122万辆,同比增长6.84%,产量127万辆,同比增长5.52%,但3月份,集团整车销量44万辆,同比下降10%,产量42万辆,同比下降16%。

产销量的下降反映在了财报中。一季度,上汽集团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两个关键指标双双下滑,其中营业收入下滑4%,归母净利润下滑19%。

“一是原材料成本高企,二是本期资产和信用减值增加,三是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等比上年同期均有所增加,智己汽车、飞凡汽车处于品牌培育期,相关的研发费用、营销费用投入增长。”在业绩说明会上,上汽集团副总裁、财务总监卫勇对此作出解释。

除疫情因素外,持续短缺的芯片也给上汽集团带来了一定影响。上汽集团表示,2022年芯片短缺在逐步缓解,但短缺现象仍将在全年存在。“面对芯片短缺,2021年公司加快推进实施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策略,共有75款芯片完成国产化开发进入整车量产应用。”

除了上汽,长城汽车净利润也出现下滑。财报显示,长城汽车一季度实现营收336.19亿元,同比增长8.04%;净利润16.34亿元,同比下降0.34%,扣非净利润13.03亿元,同比下滑2.41%。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长城汽车继2021年三季度、四季度后,连续3个季度出现净利润下滑,此前两个季度净利润分别下滑35.82%和1.72%。

利润下滑的背后,长城汽车一季度销量也出现下滑。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累计销量为28.35万辆,同比下降16.32%。不过长城汽车的单车平均售价及利润实现同比增长。一季度长城汽车单车均价为11.9万元,同比增长29.12%;其单车平均利润为0.46万元,同比增长16.62%。

得益于销量有所好转,小康股份和北汽蓝谷尽管营收增幅超过50%甚至翻倍,但由于销售尚处于爬坡阶段,研发投入、人工成本、营销渠道建设费用的持续增加,亏损仍在扩大。

今年一季度,北汽蓝谷净亏损为9.57亿元。事实上,北汽蓝谷已连续两年亏损,2020年亏损64.82亿元,2021年亏损略有收窄为52.44亿,两年累计亏损金额高达117.26亿元。

作为北汽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极狐品牌的成败,阿尔法S全新HI版将是破局的关键产品。5月7日,首款搭载HI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量产车——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上市,其中进阶版售价39.79万元,高阶版售价42.99万元。

“今年应该进入以纯电为主的普及型消费,我们去年年终的时候,对于今年的预期很好。行业进入井喷的状态,我们有信心卖断货。但现在的情况很扑朔迷离,疫情对整个供应链造成很大的冲击。市场需求的问题不是太大,现在要解决资源问题,我们还是要努力地去抢资源。”北汽新能源董事长刘宇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前,北汽新能源确立了今年销售10万辆的目标。其中,极狐的销量目标为4万辆,北京品牌新能源车销量目标为6万辆。

二季度面临不小压力

山西证券在研报中指出,一季度乘用车行业毛利率/净利率为11.3%/4.5%,与去年同期的11.4%/4.3%差别不大,但明显好于去年第四季度的8.9%/1.8%。一季度该两项指标在逐步走强,但二季度受疫情影响若产销量严重下滑,行业景气度走强的趋势将会被破坏,后面再复苏的强度如何,目前尚难做出判断。

在多种因素的掣肘下,汽车行业当前面临着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双重压力。

在供给端,汽车芯片短缺尚未得到明显缓解,今年以来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展望二季度的全国乘用车市场,面临更为复杂艰难的环境,尤其是上海疫情爆发带来的汽车产业链暂时静止的损失巨大,次生零部件断供将严重影响二季度销量。

在消费端,据中汽协观察,从去年11月份开始,终端市场就开始出现疲弱的苗头,今年春节后,由于疫情带来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终端市场更是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的情况。目前多数企业反映新增订单在下降,新能源汽车终端市场表现较好,但传统燃油车市场急剧下滑。

“相比汽车生产跟不上,终端需求的走弱更难以在短期内扭转,因此我们预计,如果没有明显加码的促进汽车产业增长的政策措施,今年将难以实现年初预计5%的增长目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