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丨茅台原掌门人袁仁国大搞权色钱色交易 受贿1亿多被判无期徒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18 15:59

“我向党组织真诚地、深深地忏悔!”镜头前的茅台集团原董事长袁仁国双目无神,同时也在嘟嘟囔囔地向茅台集团表示忏悔。2021年9月,袁仁国因犯受贿罪,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受贿所得财物及其孳息被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案件背后透露出令人震惊的受贿真相,贪得无厌的袁仁国受贿物品和违法所得,40多名办案人员竟然清点了一天一夜。

袁仁国曾是茅台非遗传承人 大搞权色钱色交易被查

“茅台酒对我来说,意味着事业和生命,我把我的生命和血液融入茅台之中。”这曾经是袁仁国的“茅台宣言”。

1956年10月出生的袁仁国,是贵州仁怀人,1975年开始到茅台酒厂工作,历任办公室秘书、办公室副主任、车间主任、支部书记、厂长助理等职务,一直爬到了茅台集团董事长的高位,甚至成为“茅台酒酿制技艺”的非遗传承人(2021年年底已被宣布取消)。

随着步步高升,加上茅台酒知名度的提升和市场认可,袁仁国也先后被评为贵州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等荣誉。

不过,茅台掌门人的贪腐欲望也随着权力与荣誉达到顶峰,并在纪检监察人员的调查中应声落马。

2019年5月22日,贵州省纪委监委发布消息,茅台集团党委原副书记、原董事长、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袁仁国因为严重违纪违法问题,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经查,袁仁国将茅台酒经营权作为拉拢关系、利益交换的工具,进行政治攀附,捞取政治资本;大搞权权、权钱交易,大肆为不法经销商违规从事茅台酒经营提供便利,严重破坏茅台酒营销环境;大搞“家族式腐败”。违反廉洁纪律,违规从事营利活动,非法获取巨额利益;大搞权色、钱色交易。

袁仁国身把党和人民赋予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权当作个人和家族谋取私利的工具……决定给予袁仁国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处理。 

受贿超过1亿元  一审被判无期徒刑

2019年9月6日,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原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仁国受贿案。

庭审中,公诉机关出示了相关证据,袁仁国及其辩护人进行了质证,控辩双方发表了辩论、辩护意见,袁仁国还进行了最后陈述,并当庭表示认罪、悔罪。

经审理查明:1994年至2018年,被告人袁仁国先后利用担任贵州省茅台酒厂副厂长、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副董事长、总经理、董事长、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在获得茅台酒经销权、分户经销、增加茅台酒供应量等事项上提供帮助,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财物共计1.129亿余元。

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袁仁国的行为构成受贿罪。鉴于袁仁国受贿2050万元系未遂;其到案后能够如实供述自己罪行,主动交代办案机关尚未掌握的绝大部分受贿犯罪事实;认罪悔罪,积极退赃,受贿赃款赃物已全部追缴,具有法定、酌定从轻处罚情节,依法可以对其从轻处罚。

2021年9月23日上午,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对被告人袁仁国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袁仁国受贿所得财物及其孳息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案件背后细节惊人 清点赃物40多人干了一天一夜

2018年10月,贵州省监察委员会对袁仁国涉嫌职务违法问题立案调查。办案过程中,40多名办案人员从袁仁国家中清点出黄金制品、手表、珠宝、字画等1588件,其中不乏有象牙等稀有物品,以及人民币、美元、英镑现金等若干,用了一天一夜才清点完毕。

2021年9月23日,历时两年,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茅台集团原董事长袁仁国受贿案作出一审宣判!这起备受社会关注的案件终于尘埃落定。

最高检日前披露办案细节,接到袁仁国的案子后,贵阳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时间从各部门抽调办案骨干,迅速成立了专案组。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案件,时间跨度特别长,案件笔数特别多。”办案人员称,“虽然他(袁仁国)只是一个受贿罪,但是他的受贿手段是比较复杂的。整个案件卷宗100多本。在整个审查核实过程中,本案人员反复和监察机关磋商和对接。”

经审查发现,整个案卷凸显出来的都是袁仁国利用特殊资源的审批权,大肆为不法经销商违规从事茅台酒经营提供帮助的行为事实。从1994年到案发为止,袁仁国一直在收受贿赂。

2019年4月,贵州省监察委员会将该案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从案件受理到起诉的2个月时间内,专案组逐一审查了全案证据,形成了37万字的阅卷笔录,2.5万余字的审查报告,对29桩受贿事实逐一进行了分析,对袁仁国的量刑情节进行了认真审查,对其收受的外币、赃物按汇率和估价意见统一折算为人民币计入受贿金额。

“看不见的工作做了很多。”办案人员说,“这个案件在庭审的过程中,应该说是能够展现出来的,前期不管是监察机关的工作还是公诉机关的工作,都是做到了极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
编辑/张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