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65名女生服务冬残奥会闭幕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13 21:05

3月13日晚,一场温暖而又令人感动的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再次惊艳众人,深深印入大家的脑海中。来自北京建筑大学的65位女生在礼仪、引导员和标兵的位置上将中国的大国风范,以及中国大学生昂扬向上的积极状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这65位女孩是从该校8个学院中挑选出的来。她们从去年11月份开始训练,一直持续至今。“这些工科女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克服了很多困难,也成长了很多。”北京建筑大学冬残奥会闭幕式学生带队张永祥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看到她们能如此完美地完成任务,为她们骄傲。

“无论是引导员还是礼仪,在引导大家走上舞台的同时,也要以最佳的姿态展现中国年轻人的端庄和优雅的气质。”担任本次冬残奥会闭幕式礼仪、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学生高天坦言,她们65个人基本都是从零做起,要达到要求并不容易。以走路为例,这65位工科女生中大部分都没有穿过高跟鞋,但舞台需要,她们便首次穿起尖头高跟鞋练习站姿。“排练初期,导演组并没有确定闭幕式当天穿哪种鞋,为达到最好效果,我们就选择穿着难度最高的尖头细高跟鞋训练。我记得刚穿上尖头高跟鞋时连路都走不稳,”高天告诉北青报记者,要站稳没有捷径只能练习,一遍一遍地穿着高跟鞋练身姿,一遍一遍不停调整步幅,每天训练上百遍。担任引导员的“雪花女孩”、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陈静怡也告诉北青报记者,除了穿高跟鞋要稳,作为“雪花女孩”还需要将印有国家名字的“雪花”引导牌面向观众,在鸟巢中“盲走”线路。“我们是闭幕式开始前两个星期左右才被选中的,时间紧任务重。为完成任务,我们每天走两万步轻轻松松。老师跟我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好好吃饭,因为训练量实在是太大了。”陈静怡补充道,不管多辛苦,她都觉得值得。“因为每一个印有国家名字的引导牌都代表一个希望,我们要将希望延续。”

微笑和展示标准手势也是同学们需要克服的难点。“对着镜子练微笑是常有的事儿,宿舍里的同学会互相面对面训练。”陈静怡告诉北青报记者,自己以前不太爱笑,现在看到人就想笑,已经练成了肌肉记忆。高天说:“训练时,一个笑容经常要保持十多分钟不变,甚至更长。”值得一提的是,闭幕式上对礼仪人员的“邀请手势”也有要求,因为礼仪手势方向多变,每一个方向的指引不仅要明确,还要做到所有人整齐划一。“手掌要伸平,抬手的高度不能过高或过低,所有人保持一条线,要让人看上去落落大方。”高天感慨,为了做到一致,同学们每天抬手数百次。谈到压力,高天坦言,自己是工科女生每天都需要伏案画图,身姿体态起初相对较差,一度很焦虑。“我不想成为团队里拖后腿的那一个,所以我都会利用休息时间更努力训练,我觉得我可以做到最好。”

在冬残奥会的闭幕式上,同学们在服务运动员的同时,对残疾人的了解也更深了。张永祥老师告诉北青报记者,在参与冬残奥会闭幕式的过程中,同学们几乎每人都学会了打手语,可以与聋哑运动员一起用手语交流。“导演组会将手语视频发在大群里,还会以腾讯会议的方式请专业老师教同学们怎样跟残疾人沟通。”担任引导员的北京建筑大学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吴天昱说,现在他们用手语跟运动员们指引路线基本没有问题。

“为保障同学们的精彩发挥,学校也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全力保障演出任务顺利有序进行。训练方面,领队教师全程跟训。积极落实防疫政策,实施集中住宿,专区就餐,快递审核等管理工作。”张永祥说。

“没有参加冬残奥会闭幕式之前,我对残疾人不太关注,总感觉与残疾人交流时需要给他们更多的同情和关爱,但现在我改变了看法。”高天说,她发现残疾人士需要大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当她看到在此次冬残奥会上三面中国国旗同时在领奖台上升起时,深深被残疾运动员努力拼搏的精神所感动。“我从残疾人士的身上感觉到了生命的顽强,这让我也意识到未来要更努力的生活。”

说起参与闭幕式的感受,陈静怡感慨,我们在场上要以一种温柔、善良积极阳光的状态走好每一步,我相信我们“00后”一定能够成为中国的骄傲。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编辑/毛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