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编剧陈宇:张艺谋近年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讲故事”成第一原则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1-20 11:56

张艺谋和张末导演的新作《狙击手》将于大年初一上映,这也是张艺谋首次进军春节档。日前,由北京市电影局、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当代电影》杂志社主办的电影《狙击手》专家研讨会举办,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王杰群;光线传媒董事长、《狙击手》出品人王长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狙击手》编剧陈宇教授以及众多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对于《狙击手》,到场嘉宾给予了高度好评,认为是中国新主流大片的又一部高品质之作,张艺谋导演在影片类型、技术美学、想象力、情怀方面的又一部超越之作。

《狙击手》是国家电影局主抓、北京市委宣传部重点支持的重点题材影片, 影片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鲜为人知却意义重大的“冷枪冷炮运动”为背景,讲述了狙击手五班战士在敌我军备力量悬殊的境地下,与美军狙击精英进行殊死对决的故事,展现了志愿军“以气克钢”的顽强精神与灵活机动的作战智慧。

王杰群:令人惊喜之作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王杰群谈了她对《狙击手》的三点观感,第一,这部电影的宏大与细微相得益彰,展现了小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狙击手》跟《长津湖》、《上甘岭》都不同,没有聚焦重大的战役,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宏大战争中的一个片段的刻画。更多是对于人物本身的表现,通过对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刻画,最终汇聚成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阐明抗美援朝精神的丰富内涵。整部电影把人内心的心理也都挖掘得非常深刻,而且情节的方方面面都非常合理,从而带我们身临其境,带我们走进每个角色的心灵深处,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二,影片呈现出了青春气息的战斗美学。“我们整个导演和编剧主创团队在运用年轻人青涩感觉的时候,将其跟朝鲜战场上的青年志愿军的气质完美吻合,捕捉得特别真实。这种展现出的带有青春气息的战争美学,让我们印象非常深刻。”

第三,电影中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虽然战争是发生在冰天雪地里,但给我一种春天里盛开的新鲜花朵呈现在我面前的感觉。张艺谋导演和陈宇老师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但是最终还是把我们中国性的特色完美展现了出来,让我们有一种惊喜的感觉。”

编剧陈宇:张艺谋提了三点要求

编剧陈宇教授讲述了《狙击手》的创作历程,《狙击手》是陈宇和张艺谋合作的第三部电影,2020 年1月10日,张艺谋给他打电话,提出要拍摄《狙击手》,对于该片的设想是,第一要避免宏大叙事,第二是要战争的切片,由小见大,第三是全程紧张,无尿点。

那之后,陈宇开始了剧本创作,影片于2021年1月10日开机。对于创作心理,陈宇表示,叙事第一性原则是他和张艺谋导演创作的出发点,“所谓的叙事第一性原则实际上是三句话,第一,讲故事是一部影片的最高目标。第二,讲一个优秀的故事是一部电影能够被投入拍摄的根本理由,一部电影当然应该是以好的故事为基础才能决定去拍,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发现不是这样的,也可能是因为演员、因为概念,而不一定是因为优秀的故事本身。第三,一部影片的各种要素,包括演员的表演,他们这一切的表现会纳入到叙事中,一切评判标准放在这里好不好,这个演员演得好不好,这种设计好不好,都要基于叙事原则,将优秀的叙事角度来作为一个评判标准。 大家都知道,张艺谋导演是场面调度和电影形式设计的一流大师,也有人说他在叙事方面没有这么重视,但是这一两年,自从我跟他合作以来,我觉得他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非常明确叙事的第一性原则,‘讲故事’这件事在他那里成了第一原则。在这种原则下,我觉得我们是以非常契合的状态来创作《狙击手》这个故事的。这是第一个创作心理。”

微信图片_20220120125458.jpg

张艺谋与陈宇

陈宇将第二个创作心理总结为“硬核叙事”。“硬核叙事比较像封闭时间、空间内的内驱性叙事,在时间空间相对封闭的情况下,由内部自身的冲突驱动的叙事,这个是来自于我在戏剧学院读博士的训练,本质上的训练就是运用最极简的方式锻炼一种叙事能力,舞台空荡荡的,旁边放一椅子,相当于这是公园,东面来了一个人,西边来一个人,两个人互相不认识,然后他们要发生故事,要不断地用内在驱动故事,一直升级,一直升级到最后的高潮。不能以其他的外部因素来影响你,就是你内部的问题,以人物关系、人物性格、人物立场进行驱动,所以我把这个叫做硬核叙事。我们希望由此种方式做到全程的高度紧张,把戏剧三一律的方式做到极致。”

第三个创作心理就是人的主题。“《狙击手》的主题是人的牺牲,不是牺牲,是人的牺牲,最终还是要还原到人。”

陈宇认为,现在新主流电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大业》,把传统的主旋律商业化,“第二个阶段是《中国机长》、《中国医生》等作品,使主旋律类型大片化。而《狙击手》则我们想尝试第三个阶段,拍一部类型片,不是说类型片化,而是确确实实要做成类型片,这个时候,就必须是落实到人,这是很难 的,集体主义下的个人情怀、个人的成长挑战很高,所以,《狙击手》在这个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

微信图片_20220120113921.jpg

专家:小中见大,以小的切口进去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对于《狙击手 》大加赞赏,表示看完影片之后,对于今年春节档票房有信心了。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洋教授称赞陈宇的剧本展现出了多年从事教学体现的高超技巧和对影片的准确把握,“剧作是影片能够成立最为重要的部分,《狙击手》选择了一个难度非常高的创作手法,还原了西方戏剧所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高度统一的原则。在今天的创作背景下,尤其是对于电影创作来说,这是非常难的。因为现在的电影强调的往往是场景转换、信息迭代、人物成长时间的变化。陈宇老师选的方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比如说人物就没有前史,上来之后就大开大合,你需要在一个差不多与战斗同时间的过程当中交代人物性格和前史,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你不仅要讲一方,你还要讲两方,而且你不能一下子把所有东西都讲完,需要一步步地铺垫。你会发现每一场对话每一场戏都有很关键的信息进来,观众的悬念和情节的推动一步一步去发展。”也因此,李洋感慨说电影的核心还是在创作上,“中国的好电影还是要靠编剧技巧锤炼。”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也称赞影片有有生死叙事、闭环叙事和悲剧叙事三大叙事交织,令电影从一开始就十分抓人。

《电影艺术》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的谭政研究员表示,影片节奏控制精准,从片头一直到结尾,紧张的氛围一直在银幕上弥漫,压迫到观众忘记呼吸。影片从开头的场景到坦克的场景,到峡谷双方七个人的班逐步往下递减和战斗,整个狙击的设计非常精准,让观众在一个紧张的氛围里去进行故事的欣赏。其实影片的叙事非常从容,完全符合了当下的审美需求,一个是对等的敌我双方的建构,我方也是狙击英雄,对方也是狙击高手,而且对我方狙击高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他的判断才能造成这个故事的存在,从他的报道推动每一部分一步步往前走,甚至能判断出班长能够以自己换侦察员,这也是当下中国电影叙事的进步。

选材细小而精深,小中见大也是让嘉宾们齐声称赞的一点,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教授就表示,透过《狙击手》这样一个相当于隐蔽战线的故事,见出了志愿军的英雄气概和他们的胜利原因,发掘出了一个狙击班的事迹,然后往深里挖,见出了特殊的意义。小中见大,以小的切口进去,然后挖掘很深。精细、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志愿军战士与强大的对手斗智斗勇的过程。

《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也称赞《狙击手》可以放在中国电影史上看它对未来的影响。也可以从新主流电影特别是近几年创作表现出来的一些创新意识的坐标上,来看待这样一个电影的价值和意义,“另外,我觉得也可以把它放在迈向中国电影强国道路的路程当中来看待这部电影的价值和意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贺梦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