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亿元外资拥抱中国债市新开放
上海证券报 2022-01-10 08:32

境外机构投资者持有人民币债券规模 数据来源:债券通 尤霏霏 制图

2021年呼啸而过,境外机构持有境内人民币债券规模也跃上新的万亿关口。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1月7日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12月,境外机构投资者净买入债券897亿元。综合此前数据,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债券规模在去年末大概率已突破4万亿元。

中国债券市场已走过约20年开放历程。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21年,中国债券市场深踩开放“油门”,全力拥抱全球金融市场和投资者:债券通“南向通”落地走通,免税政策靴子落地等各项开放措施相继推出……开放的步子更大、力度更强。

时间之矢继续向前,行至中盘的债市开放棋局,也在等待新的棋子落下。业内翘首,未来无论是债券市场产品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债券投资中信用、汇率衍生产品和风险对冲机制安排,仍有一番洞天可发掘。

人民币债市日新月异

对于规模超130万亿元的中国债券瀚海而言,4万亿元不过是其中几粟,却是人民币债市日新月异的鲜明见证。

数据显示,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的占比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11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93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3.4%。其中,持有国债规模占记账式国债存量10%左右。而在2015年,这两个比例数据都约为2%。

火热的交易数据,亦反映中国债券市场的“新意”。2021年,债券通全年交易总额超6.4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单日交易量于12月16日达510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而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末,债券通日均交易量仅为25亿元。

人民币债券也被纳入多个全球债券指数。2021年10月29日,中国国债正式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WGBI)。至此,全球三大债券旗舰指数全部纳入中国债券,我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入更高层次阶段。

制度性开放措施推陈出新

中国债券市场的“海纳百川”,源于一系列开放性制度推陈出新。

为适应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的需要,2010年8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由此正式对外开放。

2016年2月则是债市全面开放的起点。彼时,人民银行发文,允许各类金融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现券交易以及基于套期保值需求的债券远期等交易,并取消额度限制。中国债券市场由此步入全面开放阶段。

随后,开放性制度和政策密集落地:2016年5月,《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备案管理实施细则》出台,银行间市场直接结算代理模式正式建立;2017年7月,“债券通”落地,首先启动的“北向通”为境外中小投资者补充了间接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投资的途径;2020年5月,人民银行、外汇局联合宣布取消QFII投资收益汇出时间和比例的限制,进一步打消海外投资者对资金“易进难出”的顾虑……

2021年,债券市场高质量双向开放渐入佳境。2021年9月24日,债券通“南向通”正式开通,“债券通”实现了双向通车。2021年10月27日,国务院决定将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获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政策延长至2025年年末。

2021年8月17日,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业内人士认为,该意见的发布,有助于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并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的债券市场。

开放新空间静待打开

未来,我国债券市场开放仍有广阔空间。

“债券市场开放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体系完善过程。”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兼环球资本市场联席总监张劲秋说。

张劲秋建议,基于现有制度,对债券市场运行框架下的细节进行完善,其中包括对基础设施更深层的调整与完善。例如,跟随国际市场LIBOR转换的步伐,继续提升中国短期基准利率的应用等。

她还认为,应该对做市商体系进一步发展与探索,推动中介服务机构的高质量发展。例如,解决境内外结算周期的差距问题。目前境外投资者可以做最多T+10的结算周期,而境内做市机构平盘只能T+1。

风险对冲机制安排也至关重要。“应进一步放开债券衍生品市场,如国债期货市场、债券回购市场均可考虑进一步向境外投资者开放,以提高境外投资者投资以及管理投资风险的便利性。”德意志银行集团大中华区宏观策略主管刘立男说。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高占军认为,在扩大债市开放方面,我国还有相当多可拓展的空间。比如,市场的深度、广度和弹性仍不足,绝大部分债券以政府信用为基础,境内外评级存在脱节,离真正成熟的债券市场还有不小距离。

随着债券市场开放的新空间逐步打开,信用债市场有望成为国际投资者眼中的投资新“蓝海”。“在国内信用评级不断规范、信用风险对冲工具推出的背景下,部分境外投资者开始对国内信用债市场呈现极高的兴趣,且更多集中在高收益领域。”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未来,外资持有信用债的比例有望提升。

来源/上海证券报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