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过渡期进入倒计时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入冲刺阶段
广州日报 2021-08-27 11:22

8月26日,记者了解到,有消息称银保监会大行部近日对六家国有大行定点发文,规定其理财产品所投资产不得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对部分理财产品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记者向多家银行求证,目前对该消息暂未得到明确证实。

在资管新规过渡期仅剩4个月之际,当前银行理财市场的净值化转型进入冲刺阶段,有业内人士透露,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将往长周期、低收益的方向发展,3个月、6个月的银行理财产品将变少,1年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将变多,收益率也将从原来的4%~5%下降到4%以内。

市值法下投资者收益将面临波动

前述关于银行理财估值方法被监管做出严格要求的消息称:银保监会大行部近日对六家国有大行发文,书面部署了相关安排:1.过渡期结束后(2021年末以后),不得再存续或新发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定期开放式理财产品;2.除严格按照现行监管规定使用摊余成本计量外,对于理财产品2021年9月1日之后新增的直接和间接投资资产,均应优先使用市值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暂不允许对除未上市企业股权外的资产采用成本法估值。对于已适用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存量资产,应于2021年10月底前完成整改。

记者向多家银行求证,目前对该消息暂未得到明确证实。记者注意到,该消息中提到关于银行理财产品估值方法的两个关键词: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这两种方式有何区别呢?“摊余成本法,是将投资资产的到期收益平均分摊到每一天进行返息,投资者每天的收益率是不变的;而市值法除了考虑每天分摊的利息收益,还要考虑市场波动的估值损益,投资者每天的收益是变化的。”光大银行金融分析师周茂华解释道。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分析,规范银行理财估值方法很有必要。参照公募基金做法,尽量采用市值法估值应是大势所趋,回归代客理财之本源。摊余成本估值理财产品规模大幅增长,容易积累风险,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健经营。

净值波动或将明显加大

若估值方法改变,对银行理财市场会有什么影响呢?廖志明分析指出,若彻底转向市值法估值后,定开式理财产品除了可以期限严格匹配投资非标外基本与公募债基类似。预计未来半年内,新发产品净值波动将明显加大,客户接受度是问题,可能导致新发定开式理财产品销售困难,使得理财规模出现暂时性下降。这可能使得定开式银行理财部分卖出存量资产,影响债市。市值法之后,定开式理财产品为了降低产品净值波动,将不得不降低长期限债券投资比例,优化投资组合久期,银行资本补充债券因期限长且理财持有规模大而首当其冲。其他的银行理财持有较多的长期限债券也受影响。

除了此次银行理财产品估值方法或将生变之外,记者注意到,2022年初开始,银行理财估值要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依据该准则,银行永续债及二级资本债因无法通过现金流测试,应该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采用市值法估值。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殷燕敏提醒道,若转变为市值法估值,部分产品的收益或将出现较大波动,但银行也可以针对由于估值方式的变化产生的波动采用多种方式平抑,但可能有些产品和业绩基准/预期收益率之间偏差会较大,投资者将不能“闭眼买理财”。

银行理财将呈长周期低收益特点

目前资管新规过渡期仅剩4个月,银行理财市场的净值化转型进入冲刺阶段。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03988)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1年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0.3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18%,同比增长51.06%。与此同时,理财业务已逐步打破刚兑,《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新发行的产品中共有1173只产品曾发生过跌破初始净值现象,约占全部新发产品总数的4.59%,总体来看,“破净”产品结构以长期限、封闭式为主,配置资产以“固收+”策略居多。

“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全部改为净值型,但现在产品的量很大,银行整改的压力很大。”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将往长周期、低收益的方向发展,收益率也将从原来的4%~5%下降到4%以内。

“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净值化理财产品占比已经大幅提升,一些老产品遗留的问题也在不断纠正,大行先行,积累经验,中小银行后期跟进调整,未来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在客群资源方面的竞争将更激烈。”殷燕敏说道。

编辑/范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