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90后”小伙儿的从医路
新华社 2021-08-18 19:00

在北京市海淀医院住院楼骨科病房,马元(后)与夜班护士田明宵查看患者的生命体征(8月14日摄)。马元今年28岁,是北京市海淀医院的一名骨科住院医师。晨会交班、跟随上级医师查房、调整医嘱,参与外科手术……每到工作时间,马元总是忙碌着。由于马元常常会连日工作,所以他在家人及朋友的眼中是一名“住在医院里的医生”。

在北京市海淀医院住院楼骨科病房,马元(右)查看患者术后身体状况(8月12日摄)。“住院医师一天的工作是忙碌的,有的时候要连续工作长达36小时。每当夜里听到病房的铃声,我会马上阅片或是查看病人,有时会迎来一台深夜急诊手术,虽然有些辛苦,但是一想到可以通过我的努力为患者服务,我感到很光荣!”马元说。

在北京市海淀医院住院楼骨科医生办公室,马元整理病历(8月14日摄)。虽然几乎每天是同样的工作流程,但是在临床工作,每天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年轻医师常会在工作中遇到新问题,所以在工作之余,马元会翻阅医学专著、搜索文献,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

在北京市海淀医院住院楼骨科医生办公室,马元(中)与骨科主任张丛笑(左)讨论病例(8月12日摄)。马元也会主动前辈们请教,听听他们怎么说的,看看他们怎么做的。“如果是涉及手术解剖相关的疑点,我有时候还会去请教科室里一位特别的‘教授’,也就是我们尊敬的‘大体老师’。‘大体老师’指医学界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再精致的骨骼模型,再好的软件特效,也不会比‘教授’更精准、更直观。”马元说。

在北京市海淀医院,马元录制医学知识短视频(8月12日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元得知医院正号召年轻的新一代医务工作者,通过新媒体平台分享医学健康知识,推动网络健康科普宣教。马元便抓住了这个机会,运用起了他的摄影特长,加入了医院的短视频拍摄小组。“我们通过录制一些简单、幽默的短视频让大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观看,从而用相对简单、直观的方式,让他们了解一些简单的医学知识。” 马元说。

在北京市海淀医院住院楼骨科病房护士站,马元(右一)向值班护士了解患者情况(8月12日摄)。目前骨科手术可以通过机器人辅助完成了,它可以帮助医生提升手术的精准性、安全性。未来,马元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一步加强学习骨科机器人手术技术,希望能尽快掌握好这项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在北京市海淀医院手术室,马元通过C型臂为患者进行骨骼三维扫描(8月3日摄)。

在北京市海淀医院住院楼骨科病房,马元夜间巡查病房情况(8月15日摄)。

摄影/新华社记者 任超

编辑/杨小嘉

相关阅读
在裂缝里“种花”的人 90后小伙儿让破碎的瓷器焕发新生
西安晚报 2024-11-25
初中小伙儿的“男”言之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1
图片故事 | “90后”残疾银匠齐天赐的创业故事
新华社 2023-11-16
图片故事 | 2亿株秧苗的90后“保姆”
新华社 2023-02-19
图片故事 | “90后”小伙记录爷爷奶奶“家的味道”
新华社 2022-09-23
图片故事|“90后”罕见病女孩的“奇迹”人生
新华社 2022-07-08
图片故事|扎根乡村的“90后”村医
新华社 2022-07-04
图片故事|90后苗族女青年 竹酒“种”出致富路
新华社 2021-11-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