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不能对畸形饭圈文化推波助澜
法治日报 2021-08-12 11:00

近日,微博发布公告称,为倡导粉丝理智追星,履行企业主体责任,决定下线“明星势力榜”。至此,诞生7年之久的“明星势力榜”淡出公众视野。

微博这番举动,让人们不禁将其与时下官方对饭圈的治理联系起来。其实,下线“明星势力榜”无论是微博方面的主动作为也好,还是被动应对监管也罢,以“明星势力榜”为代表的产品形态,的确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

近几年来,粉丝经济快速兴起。微博作为一家用户体量庞大的互联网公司,也很早捕捉到了这一趋势的变化,早在2014年就推出“明星势力榜”。由于榜单在形式上可以直观地体现出一个明星艺人的人气,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明星艺人的曝光度和知名度,加之公开的分数和排名也方便各家粉丝进行比较,于是,其很快得到了娱乐圈和粉丝们的追捧以及资本的关注。而这种高关注度、强互动性、自带话题的产品设计,也为微博带来了可观的商业回报。

客观来讲,为了让榜单更为全面地体现明星艺人的影响力,微博也多次对榜单规则进行调整和优化,但纵观其规则的优化和调整历程,这些榜单能否真正体现出明星艺人们的客观影响力要打个问号,但对饭圈非理性文化的形成,倒是起到了推波助澜、推涛作浪的作用。

由于各类榜单所反映的明星艺人人气情况,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商业价值,于是,除了一些明星艺人为榜单的座次绞尽脑汁,粉丝们也纷纷加入进来,陷入对榜单、热搜话题的疯狂追逐中,甚至还就此衍生出了一条数据造假的黑灰色产业链。2018年,某艺人一条宣传歌曲MV的微博,在很短时间里转发量即超过一亿次。如此夸张的数据当时就引起了公众的质疑。事后,随着警方介入调查,“星援”App浮出水面,最终该软件开发者因提供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一审获刑五年。这起事件也从侧面有力印证了数据狂欢背后造假现象的存在。

然而,一个“星援”倒了下去,但仍有成千上万的粉丝们,通过各种寄生于此的机构和各种隐秘的渠道为自己的偶像“打投”刷人气,非理性应援、刷榜等问题愈演愈烈。至此,所谓的榜单不仅不能客观反映出明星的社会影响力,反倒与健康的星粉互动生态越发偏离。尤其是近几年来,一些流量明星屡屡被曝出丑闻,有的甚至涉嫌违法犯罪,但仍有一些粉丝在网上“奔走呼号”、语出惊人,让舆论生态变得乌烟瘴气。除了各类榜单外,一些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也将艺人能否出圈,同粉丝集资打榜关联起来,它们都在向粉丝灌输这样一个逻辑:艺人能否出位、明星能否登上榜首,不仅需要粉丝进行感情的投注,还需要实实在在的金钱支出和精力投入。

如此操作思路,也令人颇为慨叹。在商业社会,企业在自己推出的产品和服务中植入自己的商业逻辑、融入自己的盈利诉求,这本来无可厚非,但面对纷繁复杂,甚至已有些失控的饭圈,我们还是要思考,企业在推出各类娱乐榜单、打造各种节目时,是否也应在谋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去关注下其对整个文化生态和社会风气可能产生的影响。如果说这些产品在其初期或许承载着正向引导娱乐圈的愿景,那么时至今日,其在规则设计中表现出的对数据的追逐、对流量的盲从、对资本的俯首称臣,都让饭圈文化越发走向畸形。

娱乐榜单不能对畸形饭圈文化推波助澜,甚至助纣为虐。对于这些引领饭圈文化风向的平台,监管部门已经出手干预。今年,国家网信办部署开展的2021年“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就督促网站平台取消诱导粉丝应援打榜的产品功能、优化榜单规则、完善粉丝群圈管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开展的网络综艺节目专项排查整治,也要求严格控制偶像养成类节目,加强对粉丝群体正向引导。当然,饭圈乃至娱乐圈的一些顽疾,也不是一个“明星势力榜”、一个偶像养成类节目就可以促成的,但通过监管强有力的矫正,企业的整改,还是能够为塑造新的娱乐生态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

文/马谓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