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假期还给孩子,教育大省官宣:这个暑假学校没有辅导班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6-18 20:04

自今年3月教培行业整顿开始,校外培训行业监管日渐趋严,那些广为家长孩子吐槽的“乱象”,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6月15日,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其主要职责便是承担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的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及时反映和处理校外教育培训重大问题。

6月16日,教育部网站又发布了校外培训风险提示:提醒家长们“缴费套路多,警惕勿上当”。

18日,山东省教育部门更是放出一个“大招”:要求假期期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组织学生集体到校或通过网络上课、补课或统一组织自习,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辅导培训班。

山东发通知 学生们的暑假有保障了

据央视新闻,山东省教育厅6月17日发布《关于做好中小学生暑假学习生活安排的通知》要求,要指导家长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教育引导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开展文艺活动、强化劳动实践、做好近视防控等,避免家长盲目送孩子参加辅导培训,减轻学生培训负担。假期期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组织学生集体到校或通过网络上课、补课或统一组织自习,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辅导培训班,禁止学校联合或将校舍租借给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用于开办补习班、培训班。

6月16日,教育部网站发文提醒,学期考试临近、暑假将至,广大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培训项目、缴纳培训费用时,特别注意部分事项。一是警惕虚假宣传诱导缴费。部分培训机构为招揽生源,以明显低于成本的价格售卖课程、以不当用语误导学生报名,甚至虚构从未成交的课程原价,然后以划线价、折扣价进行虚假宣传。二是警惕巧立名目违规收费。家长要详细了解培训机构向社会公示的所有收费项目,对超出公示范围、一次性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收费,需仔细辨别。三是警惕炮制噱头高额收费。部分培训机构利用家长和孩子考前的急切心理,假借命题研究中心、命题专家甚至命题人的噱头,组织所谓的“保密培训”“内部培训”等,收取高额费用。

6月15日,教育部召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启动会。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主要职责包括会同有关方面拟订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相关标准和制度并监督执行,指导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竞赛等活动等。

会议强调,新成立的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要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上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已经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教育部官网显示,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主要职责是:承担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的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指导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党的建设,拟订校外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会同有关方面拟订校外教育培训(含线上线下)机构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时间、人员资质、收费监管等相关标准和制度并监督执行,组织实施校外教育培训综合治理,指导校外教育培训综合执法。指导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竞赛等活动。及时反映和处理校外教育培训重大问题。

市场普遍认为,此举对深化校外教育培训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中概股教育股纷纷大跌

近两天,美股中概教育股跌幅明显。6月16日收盘时,好未来跌16.92%,领跌中概股;新东方跌逾12%,朴新教育、四季教育和流利说均跌逾7%。

17日晚间美股开盘后,中概股教育股纷纷暴跌,新东方大跌8.84%,好未来跌13.98%,高途跌8.24%。

与历史高点相比,好未来、高途、新东方,纷纷跌去了76%、90%、60%。可以说是腰斩再腰斩。

6月17日港股市场教育股集体低开。新东方-S跌超10%,思考乐教育跌超7%,新东方在线一度跌超6%,希望教育最多跌超3%。A股方面,教育指数一度逆市大跌逾4%,板块内中公教育一度跌逾9%。教育指数年初指出已累计下跌26%。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0年初至今,包括好未来(TAL.NYSE)、高途(GOTU.NYSE)、新东方(EDU.NYSE/09901.HK)、流利说(LAIX.NYSE)、朴新教育(NEW.NYSE)等8家教育中概股的市值狂跌近3700亿元。

机构也选择离场观望。5月17日,高瓴资本将其持有的405万股好未来股票清仓式卖出;景林资产也大幅减持了好未来股票。富时罗素更是在6月2日宣布富时中国A50指数将剔除新东方。

据时代周报,从上世纪70年代的“高考小作坊”一路野蛮生长至今,校外培训如今已成为拥有千万从业者、万亿市场规模的庞大产业。中研普华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规模约3.24万亿元,市场规模平均增长率将稳定在15%左右,预计2025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将达7.5万亿元。

从2021年初开始,包括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在内的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出手整治校外培训行业乱象,处罚原因多为虚假宣传、提前招生、价格欺诈等。猿辅导、高途等多家在线教育企业陷入裁员毁约风波。这也是这个行业自诞生以来面临的最密集、最有力的一次监管浪潮。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