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调研哈兽研:十分关心非洲猪瘟疫苗进展
澎湃新闻 2021-05-14 14:07

5月14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下称“哈兽研”)官网获悉,此前的5月10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一行到哈兽研调研非洲猪瘟疫苗实验进展情况。

官网内容提到,唐仁健十分关心非洲猪瘟疫苗研发进展。在国家动物疫病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他通过中控室监控视频查看疫苗临床试验情况,详细询问试验过程和结果数据,对科研人员的辛勤工作表示慰问。

唐仁健强调,要充分认识疫苗研发对我国生猪生产的重要性,按照时间服从质量、稳妥有序推进的要求开展研发工作,力争早日投入生产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魏百刚等参加调研。

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一类古老的病毒,早在1921年在非洲肯尼亚首次发现,至今有约100年的历史。非洲猪瘟即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家猪、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此前的2018年8月3日,中国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通报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随后病毒很快传播到全国大部分地区。

截至目前,非洲猪瘟防控仍需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部网站4月22日消息,经国务院同意,日前,农业农村部印发《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自今年5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分区防控。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当时即表示,实施分区防控是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必然选择。

负责人指出的原因之一即是,当前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非洲猪瘟传播途径多样,尚无有效疫苗,病毒分布广泛,短期内难以根除,必须持续加大防控力度,强化和落实现行有效防控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自非洲猪瘟以来,哈兽研一直在攻关疫苗研发。2019年10月18日,哈兽研所长步志高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饶子和院士、王祥喜研究员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研究,他们获得了首张非洲猪瘟病毒结构高清图,为疫苗研发提供重要线索。

2020年,3月1日,哈兽研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团队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英文版))发表了题为”A seven-gene-deleted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s safe and effective as a live attenuated vaccine in pig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株人工缺失7个基因的非洲猪瘟弱毒活疫苗,经系统实验室研究评价,该疫苗对家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团队当时证明,该疫苗株可在无特定病原体猪原代骨髓细胞高效培养,一头健康仔猪的原代细胞能制备出至少20万头份的疫苗,也就意味着大规模生产是可行的,同时经济有效。他们总结道,筛选出的疫苗已经被充分评估并证明可以安全有效地对抗非洲猪瘟病毒,期望在控制非洲猪瘟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

而在1月19日的中国农业科学院2021年工作会议上,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在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到,非洲猪瘟防控攻关取得重大进展。顺利完成非洲猪瘟弱毒疫苗实验室创制、中间试制、生物安全环境释放试验及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生物安全生产性试验和第二阶段临床试验顺利推进,进一步证明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突破了大规模生产工艺的关键瓶颈,向产业化应用迈出坚实一步。

除非洲猪瘟疫苗研发之外,哈兽研还同时在进行其他疫情防控相关工作。今年的2月26日,哈兽研国家非洲猪瘟专业实验室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发表一项最新研究。据介绍,2020年6月至12月,国家非洲猪瘟专业实验室按照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统一安排,对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以及陕西5省进行常态化非洲猪瘟主动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

研究调查发现,非洲猪瘟在我国流行近2年之后,我国部分省区出现了低致死率的非洲猪瘟基因II型自然变异流行株。研究团队指出,低致死率的非洲猪瘟基因II型自然变异流行株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早期诊断难度加大,为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带来全新的挑战,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尽快制定和采取应对策略。

哈兽研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48年建所,为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兽医学院依托单位,拥有国内唯一的大动物生物安全四级设施——“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历史上,哈兽研为中国控制和消灭“牛瘟”、“牛肺疫”和“马传贫”,以及成功研制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做出了决定性的科技贡献。近年来,在“禽流感”、 “非典”、 猪“蓝耳病”和仔猪病毒性腹泻防控等方面均发挥重要科技支撑作用,在非洲猪瘟防控科技攻关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编辑/赵红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