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雪|进补也需分寒热 养生那些宜与忌,一定要牢记!
人民健康网综合 2020-11-22 17:30

今日,我们迎来了“小雪”节气。小者、未盛也,也提示着从这个节气开始,天气由冷转寒。那么,小雪节气,又有哪些养生注意事项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小雪养生规律

1.起居规律

人与天地相适应,自然起居也应顺应四时变化。冬日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适当调整作息时间以助闭藏阳气,充养精气。同时应“去寒就温”,多晒太阳,戴围巾护好大椎穴。

2.运动规律

冬日可进行适当的室内锻炼,不宜剧烈,以达到“无泄皮肤”。人体在剧烈运动时皮肤开泄,汗出过多,耗气伤阳。喜欢运动的人冬日可多做静功,例如八段锦、太极拳、瑜伽等以利于养藏。

3.饮食规律

小雪后,饮食要保持清淡,食补宜选择温热、益肾的食物:如羊肉、火锅等。益肾的食物有:腰果、芝麻、花生、芡实、白果、核桃等。同冬吃萝卜夏吃姜,冬日阳气潜藏在体内,容易积滞内热,偏凉的萝卜可以清热行气。少食寒冷食物伤及脾胃。

小雪汤水推荐——珍珠马蹄雪梨石斛煲排骨

主要功效:清热生津、滋阴润燥

推荐理由:小雪汤水。

材料:大雪梨2个、珍珠马蹄100g、干石斛10g、杞子2g、排骨300g(2-3人份)。

烹调方法:

雪梨洗净,十字切四大块,削核留皮。已削好皮的珍珠马蹄洗净。石斛、杞子冲洗。排骨洗净、斩件、飞水。汤煲内加水1.5L,加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约1个小时,加入少量食盐调味,喝汤吃渣。

汤品点评:

小雪时节宜温润益肾,可多选如牛羊肉、鸡肉、腰果、枸杞、山药、栗子、白果、核桃、黑芝麻、黑豆、黄精等。不过,过多的肉类、温热食材,加上保暖措施到位,可能易生内热,故小雪时需内防燥热,今天就介绍一款清热滋阴生津润燥的汤水。

小雪宜吃梨,梨水分多,解渴解燥的效果一流。性甘味凉的梨,清热生津、润肺止咳,保留梨皮是因为梨皮的营养成分也丰富,像治温燥用的桑杏汤里就有梨皮。雪梨搭马蹄,味道酸甜、清爽,而且清热生津的作用进一步强化,性寒的马蹄,生津清肺热、利尿通淋、开胃下食。汤中选择了阳江的特产珍珠马蹄,口感比一般马蹄软糯些,买不到的用普通马蹄亦可。再配以滋阴清补见长的干石斛,这款清热生津、滋阴润燥的汤就作为小雪内除燥热的推荐了。本汤偏寒凉,脾胃虚寒者不宜,肾病需限磷者慎用。

小雪节气常见的养生误区

误区一:天气冷紧闭门户

经常在室内工作,别忘了适当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和湿度,远离干燥和流感。在冬季,人们往往最关心室外的温度,而忽略了室内的通风和湿度。房间温度太高而湿度太低,也会引起身体不适,极易发生疾病。冬季室内保湿,除每日向地上洒些水,或用湿拖把拖地板以增加湿度外,也可在散热设施附近放一盆水,让水慢慢蒸发,以保持室内空气湿润。此外,在居室内养几盆花草或是购买加湿器,也可调节室内湿度,使居室内充满清新空气。

误区二:早点起对身体好

小雪前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阳气。专家强调,人们要适当早睡,同时,早晨不宜起得太早,尤其老年人时间允许的话,最好等太阳升起,阳气生发时再起床,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误区三:秋冬必进补多吃有益

小雪节气的饮食保健非常重要,但是存在的误区也是非常多的。

1、进补也需分寒热

冬进补是民间固有观念。事实上,小雪之后的饮食需要区分寒热。脸红血热及脸绛色血黏稠的人不宜吃温补食物;血热的人应吃偏凉性食物,血黏稠的人应吃平性食物。凉性食物应热吃,如白菜、萝卜不宜生吃,可熟吃。

腰背寒凉为肾阳虚,四肢寒凉为肝阳虚,肝肾阳虚且血不热不稠者,可适当吃温补食物;肝肾阳虚且有饮酒习惯的人可适量饮酒,喝白酒、黄酒应加热。

2、日常注意饮食清淡

日常饮食一旦不当,就会导致疾病和人体早衰,更会使体质变差。尤其是本身情绪就容易抑郁者,更应该注意饮食调养。通常情况下,抑郁症者进食后不易消化,这会直接影响到脾脏的运作和吸收。

然而我们的脾脏本身就是最怕思虑过重的脏器,忧思过重再加上饮食摄取不当,这样会非常伤脾。因此,建议情绪容易抑郁者平时一定要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山楂、西红柿、红心萝卜、黑木耳等,同时也要适当吃些核桃、黑芝麻等能增强体质、益气补血的食物。

误区四:抗寒饮食首选火锅

冬天天气变得干燥,不少人会出现口干、皮肤干燥的症状,选择清淡的饮食有助于应对干燥。

冬季因为气温比较低,所以很多人会喜欢吃火锅等燥热的食物去补充身体需要的能量。但是人体常因室内供暖、穿得严实,内热散不出去而上火,所以肉食不宜大量,荤素搭配的比例最好是1:5,多搭配些清火滋润的食物。适时的吃一些清凉的小吃也是不错的冬季膳食选择。

误区五:天冷减少户外活动

小雪节气开始,由于夜间时间越来越长,白天时间越来越短,人们对于黑夜的感受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在这个时节,非常容易引起心理上的一些感伤,从而导致心情抑郁症状的发生。在小雪节气里,要保持愉悦心态,可以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多听音乐,学会调养自己。别再宅家做忧郁男女,动起来!

误区六:户外锻炼越早越好

小雪节气,天气渐渐进入真正的寒冷,室内外温差渐大。多穿衣服来御寒,注意保暖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最要保护的就是心脏。对于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来说,这段时间里,最好将锻炼安排在日出后或者午后,而不是越早越好。由于这一阶段室内外温差较大,到户外活动时,要注意提前做好热身运动。

这些部位不要露

1.脚部

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也有人体“第二心脏”之称,肾和脾的经脉都起源于脚。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关节炎、妇科宫寒病、高血压、慢性胃炎等病邪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寒冷天气千万不能让双脚受凉。

冬季,每天用热水泡脚,促进周身血液循环,使全身都暖和起来。每次泡脚20分钟,水温42℃左右最佳,对于糖尿病的患者务必由家人兑好水温,同时可按摩脚掌的涌泉穴,起到调理脏腑、舒通经络的作用。天气好时,也可踢毽子、走路,锻炼下肢、抬高下肢,提高御寒抗病能力。鞋袜最好保暖透气、吸湿性好。

2.腰部

腰部第二怕冷,它是肾之腑。肾喜温恶寒,肾气有温煦全身阳气的作用,而全身的正常工作正是靠阳气。因此,无论男女天冷时一定要穿中长外衣,不要让腰部裸露。

日常生活中可用双手搓腰: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位于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处),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0~100遍,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3.头部

头为一身之主宰,诸阳所会,百脉相通,一旦受到寒邪侵袭,易引发感冒、鼻炎、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等。

头部还是最不善于留住热量的部位。天越冷越要给头部保暖。

冬季外出一定要戴帽子,最好是能盖住前额的,对于“坐月子”的更需要注意护头。头部出汗后不要立刻摘下帽子,应先到室内慢慢消汗,避免冷风直吹。秋冬季节也不宜晨起洗头,以免头部受风寒。此外,每天清晨梳头百余次,使头皮微热,有利于头部经络气血通畅,促进诸阳上升,气血不衰。

4.脖颈

颈部是人体的“要塞”,它格外娇贵,一旦受寒,容易导致有肺部症状的感冒、颈椎病、咽炎、脑血管等疾病的接踵而来。

冬天最好穿立领装,尤其是老人,外出一定要戴围巾,对预防颈椎病、高血压、心血管病有好处。

5.腹部

中医有“不通则痛”的说法,有胃病史的人受寒后容易胃痛,经期女性受寒后容易痛经。中年男性阳气衰弱,受寒后容易出现肠鸣腹泻。

因此,不建议秋冬季穿露脐装、低腰裤等易使腹部受寒的衣服。老人、儿童及经常胃部不适人群,不妨在出门时多穿一件外衣,夜间睡觉时腹部盖上被褥,避免腹部受寒;同时可在每晚睡前将双手搓热,左手手心放肚脐上,右手放在左手手背上,然后绕着肚脐顺时针搓摩腹部约10分钟,长期坚持可以有效缓解腹部受寒引起的不适。

6.膝部

膝部是人体重要部位,若不注意膝部的保暖把膝盖露在外面,可导致关节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缩,引起关节疼痛,特别是在南方湿冷天气里,容易导致寒湿入络,引发关节炎和风湿痛。

保护膝关节的关键是保暖防寒,戴上护膝,或选择膝部加厚的毛裤,注意运动不要过量,尤其骑车出行更需要注意护膝保暖。除了冬季,雨雪天、夏天空调房中也都不能让膝关节受凉、受潮。

7.鼻子

鼻子也经常裸露在外,如果鼻黏膜接触冷空气,黏液分泌会减少,毛细血管会变脆,鼻子的“屏风”作用就变差,从而导致病菌进入肺内,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导致鼻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及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冬季外出时戴个纯棉口罩,但最好不要用围巾遮挡,以防上面的细菌或织物纤维进入鼻腔。天冷时,可每天按摩鼻翼,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搓热后,沿鼻梁、鼻翼上下按摩30下。早起前、晚睡前各做1次,可增强鼻部血液循环,提高耐寒能力。

8.背部

背为阳中之阳,如忽视背部保暖,易受风寒之邪入侵,耗伤人体阳气,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现在许多朋友待在温暖的室内,却也难免有事外出,或是上厕所,又或是出门取快递。这样后背就会直接从温暖的空调房里挪到冷风里,容易损伤后背巡行督脉的阳气。

冬天最好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天气好的时候,别忘了给后背晒个“日光浴”,热流会让全身舒服。

来源:人民健康网综合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