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工夫妻新冠肺炎康复后捐献血浆 希望通过奋斗留在武汉
武汉晚报 2020-06-29 19:36

清早7点出门,晚上8点回家,每天在工地忙碌13个小时,吴文勇、王碧云夫妇却觉得干劲十足。身体完全康复,生活步入正轨,一切在慢慢变好。

“现在只要看到医护的画面,就觉得好感动,真的特别感谢他们。”治愈出院已4个月,“感动”和“感谢”常被王碧云挂在嘴边。手机内存“告急”,2月20日那天,她和丈夫共同捐献血浆的合照却一直舍不得删除。王碧云说,这是夫妻俩重生的见证,是对救命恩人的致谢。

眼下,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武汉落户,“通过奋斗留在这座温暖的城市”。

“除夕夜,免费盒饭送到我们床前”

吴文勇、王碧云夫妇是湖北广水人,2008年来武汉务工,住在洪山区洪山街双建社区。1月18日,丈夫出现发烧、气喘症状,妻子也有轻微咳嗽。吃药也一直不见好转,夫妻俩前往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检查,均被确诊为新冠肺炎。

没有武汉户口,会不会住不成院?光血常规、CT、咽拭子等各项检查就花了1000多块钱,后续治疗费用会不会是个“无底洞”?病房前,二人心里泛起了嘀咕。

“别愣着了,赶紧跟我办入院,咱们先把病治好,国家不会不管你们的。”护士长语气很严厉,却一下子给夫妻俩吃了定心丸,王碧云感觉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我永远也忘不了她”。

入院当晚,3个病区全部封闭,外卖无法送达,正觉无助时,几百份热腾腾的盒饭就送到了医院。土豆牛腩、清炒时蔬、鸡蛋木耳,三菜一汤,味道可口。那天正好是除夕夜,医生告诉他们,盒饭是政府免费提供的。“我特别感动,知道所有人都在一起努力,没有放弃我们。”

“女儿独自在家,受到社区家人般的照顾”

入院几天后,丈夫病情加重,转入江夏区中医院治疗,而王碧云还留在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女儿独自在家。本该阖家团圆的春节,一家三口却分隔三地。

“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家啊?”女儿时常打来电话,焦急、担心。

王碧云怕女儿担心,一直不敢将丈夫的病情如实相告,备感煎熬。

这时,社区打来电话,关切地询问夫妻俩身体状况、治疗进展,知道王碧云的担忧后,工作人员当即表示:“姑娘有什么需要尽管找我们,你们安心治病。”此后,叶菁、胡倩两位年轻的社区工作者,成了王碧云联系最紧密的人。女儿有什么需要,可以在家“点菜”,她们帮忙购买,送到她家门口。

2月9日和10日,夫妻二人先后治愈出院。病好了,社区的关心却没有断。叶菁、胡倩又成了他们的“生活管家”,经常上门送各种生活物资,让他们安心“宅家”。

令王碧云印象最深的,是出院第二个晚上,家里天然气没了,燃气卡又找不到,叶菁、胡倩接到王碧云求助后,第一时间赶过来:收集材料、开证明、补办新卡、激活充值,前后一共跑了4趟,“她们就像家人一样,无微不至”。

“献出血浆的那一刻,感觉重获新生”

夫妻俩出院第3天,一则消息引起王碧云注意:“金银潭医院恳请康复后患者捐献血浆。”她立即跟丈夫商量,二人很快达成共识:我们一起去,万一能多救一个人呢。

2月20日,他们前往江夏区人民医院爱心献血屋,各捐献血浆400毫升。

那天,天气晴朗,楼下的树木已抽出新芽。王碧云起了一个大早,难掩激动。这是“重生”的她第一次出门。

在与病毒抗争的一个多月里,王碧云瘦了整整10斤。针管扎进纤细的手臂,只要拳头稍微放松,血流就会停止。王碧云只好死死攥住拳头,掌心渗出一层细密的汗珠。

“一想到我的血浆,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我就浑身有劲儿,彻底活过来了,这是出院那会儿都没有的。我想,这应该就是‘重生’的感觉吧。”

献完血浆后,医护人员热情地给夫妻俩拍了张合照。照片中,二人双手拿着捐献证书放在胸前,虽然戴着口罩,眼角眉梢都透着笑意。王碧云仿佛重温了一遍领结婚证的仪式。

两天后,医院打电话过来,告诉他们,这些血浆救回了两名重症患者。

“我们很想留在这座温暖的城市”

4月底,吴文勇、王碧云夫妇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生活渐渐步入正轨。清早7点出门,晚上8点归家,每天在工地忙碌13个小时。王碧云更瘦了,吴文勇也黑了一圈,但夫妻二人却干劲十足,“身体完全恢复了,没落下一点毛病”。

偶尔在手机上看到医护人员的画面,王碧云总会想到那位及时将他们收治入院的护士长,还有全力救治他们的江苏援汉医疗队,“虽然看不清模样,不知道姓名,但我会永远记得他们的恩情”。

最近,王碧云到社区办事,工作人员热情地打招呼:“最近怎么样?身体还好吧?有什么困难一定要跟我们说。”语气还是那么亲切、温暖。

王碧云说,这次疫情,他们亲历了这座城市的苦难,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善意与温暖。在武汉打拼12年,现在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努力工作,争取早日在武汉落户,“通过奋斗留在这座温暖的城市”。

文/记者 陶可祎 通讯员 杜微波 洪文婷

编辑/董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