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检查是为了解决问题
人民日报 2020-05-14 10:45

【提要】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既着重发现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又及时了解有关政策需要完善的地方,把督查检查考核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发现问题、触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发挥督查检查考核的激励鞭策作用,就能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进一步激发干部崇尚实干、担当作为的精气神。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了8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其中一则案例是,某省住建厅在精准脱贫“农村危房改造回头看”专项行动中部署工作草率,在2个多月时间内仅此项工作就先后4次发文更改工作要求、表格内容和上报时限,令基层无所适从,加重基层负担。在督查检查考核工作中,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还是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回答好这个问题,才能保证督在关键、查在要害、考在实处。

督查检查考核工作是推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是改进党的作风、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举措。中办近日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明确提出“进一步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就是要革除督查检查考核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发挥督查检查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更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实际上,两年前中办就印发了《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督查检查考核工作中名目繁多、频率过高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明明是同一件事,却有六七个部门要求报六七个不同的表格,“项项要落实,个个要抓紧,都是上级部门,都得罪不起”。倘若只管出题点题,不管答题解题,势必令地方和基层应接不暇、不堪重负,这不利于集中精力抓落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也仍然难以真正克服。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发人深省。督查检查考核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促进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通知》明确要求,“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从以明查为主向明查暗访相结合转变,从一味挑毛病、随意发号施令向既发现问题又帮助解决问题转变”。因此,督查检查考核的“指挥棒”必须精准,要督在实处、查在“七寸”、考在要害,不能只紧盯开了几次会、写了多少工作日志、记了多少台账、拍了多少“留痕”照片,而要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既着重发现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又及时了解有关政策需要完善的地方,把督查检查考核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增强督查检查考核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还要持续改进方式方法,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比如说,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开通上线一年多来,累计收到留言700多万条,相关部门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要陪同,直奔现场、直面问题”的实地核查方式,看到了真实情况,听到了真实声音。又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健康码”等大数据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好的方法、经验值得总结推广。事实证明,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高督查效率和质量,探索运用“互联网+督查”,让数据多“跑腿”,让干部群众少“跑路”,有助于降低督查检查考核的制度成本,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考核程序中解脱出来,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干事情、抓落实。

在中国历史上,考核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人讲考核,“询事考言,循名责实”“其为法则精而密,其施于事则简而易行”,注重的就是简便而有实效,这也为今天做好督查检查考核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治理资源。发现问题、触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发挥督查检查考核的激励鞭策作用,就能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进一步激发干部崇尚实干、担当作为的精气神。

文/人民日报评论部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