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初心 耄耋老人说奋斗方阵亮点 峥嵘岁月忆荣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19-10-02 09:44

为铭记老一辈领导人、建设者和军队英模的丰功伟绩,表达人民群众对他们的爱戴与崇敬之情,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序幕部分设置了一个重要的仪式性方阵——“致敬”方阵。

在10月1日的活动中,随着一曲宏伟深情的《红旗颂》奏响,21辆庄严美观的礼宾车徐徐驶来,呈“品”字形队列驶入天安门核心区。礼宾车上,是老一辈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亲属代表;老一辈建设者和亲属代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战士,老一辈军队退役英模、民兵英模和支前模范代表,他们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功臣。

在359位礼宾人员中,老一辈军队英模百余人,均为建在的老同志本人,最年长者已经101岁,最小的73岁;老一辈建设者和亲属代表近60人,其中15位是本人出席参加。

礼宾车上,礼宾人员或身着节日盛装,或身着具有时代特征的军人制服。音乐高潮处,礼宾车上的老同志或向天安门方向行注目礼,或行庄严的军礼,家属代表高举已故老同志的照片荣誉牌,表达无限崇敬与深深缅怀之情。这是一部民族史,一部奋斗史,一部英雄史,英雄胸前的勋章、奖章凝结着人民的敬意,家属手中的荣誉牌铭刻着国家的记忆。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今天,让我们再次向共和国的英雄和先锋致敬!在参加游行前的间隙,部分老前辈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讲述了自己峥嵘岁月的奋斗历程。


胡正先

101岁红军老战士胡正先是致敬方阵中最年长的一位

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听风者”诠释使命

身挂九块闪亮勋章,在致敬方阵中唯一一位身着红军军服的老人,也是方阵中最为年长的一位,今年101岁的胡正先,是一位“听风者”。他经历过长征,并随西路军至新疆,因技侦技术过硬、情报保障及时到位,截获过多份敌方紧急电报,为战争的胜利作出突出贡献。

回首百岁人生,12岁那年加入红军,16岁那年成为通讯员开始学习无线电,20岁那年成为一名“听风”工作者,保障100%截取控制敌人情报……与共和国成长的每一段岁月、每一份记忆,胡正先历历在目。当年那份跟着红军走的赤诚,那份对情报工作重如泰山的责任,以及见证新中国七十年发展的深切荣光,都随着老人清晰如昨的记忆涌上心头。

“我没有家,红军就是我的家”

“我是苦出身,4岁时我母亲去世,11岁奶奶去世,家里只剩我们父子俩。父亲在乡下干活,我就帮人在国民党统治区放牛去了。1930年6月,我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那年12月底,红军来了。每天晚上工作完,我都跑去问战士们,‘我要加入你们,你们要不要’……”回首过往,12岁渴望加入红军的记忆片段,胡正先能精确地记忆到每一个年与月以及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战士们让去问问连长同不同意我加入红军,我二话不说当天晚上就去找连长,还记得那个连长的外号叫‘小钢炮’,他和我拉了个钩,同意我加入。”胡正先回忆道,由于当时还在苏维埃儿童团工作,从和连长拉钩的那晚起,他每天都去磨儿童团秘书长为他开介绍信,每天晚上吵着“我要去当兵”。

如愿以偿,12岁的胡正先加入了红军,但是“年纪太小长得还没有步枪高”的他,不到三个月,就被连队劝说回家。“我没有家,红军就是我的家”,答着这番话的他,开始跟随红军走的岁月,“红军往哪儿走,我就往哪儿走,不管跟上哪个部队,一直跟着,一路走到了河南。我也不知道走了多久,说不清的苦头,但有一点很清楚,就是跟着红军走”。

勤学无线电从通讯员到“听风者”

再度收归部队后,从医院护理员到当上通讯员,再到调派至电台工作,从曾经什么都不会的毛小孩,到成为一名出色的“听风者”,不断学习与成长,以及“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的精神,是这位从小跟随红军走的老人身上最深的烙印。

胡正先回忆起1934年年初,红九军政治部一位青年干事叫他去当通讯员的过程,“这位干事问我你会识多少字啊,把所有会写的字都写出来。我记得我坑坑洼洼写了400个字。他说,行,你学无线电去吧!”

学习无线电、16岁当上了电台的通讯员,但用胡正先的话说,“事情远不是想象的那样”。进入电台后,当年在无线电培训班的艰苦条件下“拿手风琴来模拟风声机信号滴滴答答传输声”的上课所学,根本无法胜任通讯工作,“比如一份电报接通了,报来:hrmsg,意思是‘此地有报’,但我那会儿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

再次勤学无线电,又跟了两期培训班,1936年10月胡正先才真正学成“毕业”,同年跟随西路军400多人西征至新疆,而后由于部队通讯人员的紧张缺乏,他听从命令又率先调回延安。而从那会儿起,他的“听风”工作也正式开始了。

敌人情报“必须做到100%控制”

“原本我是负责部队内部情报的,但根据新的工作需要,我调到了军委三区,开始做‘听风’工作,就是听取敌人情报”。对于“听风”工作所承担的重责与挑战,胡正先描述说,“一种是在信号扰乱的情况下,来回找到信号,收取敌人电台情报,必须做到100%控制住。另一种比如告诉你需要了解一下张三的信息,除了姓名外其他信息全无,包括波长、符号、使用机器、声音大小这些信息都没有,但你就要迅速找到这人的情报”。

虽然“听风”工作面临种种挑战,作为小组长的胡正先自信地说,凭借对这份工作的用心与经验,这些情报信息他都能做到100%控制,“我见过敌人各式各样的波长,20米的、30米的、40米的,以及各种符号,我也都有所判断”。

胡正先总结说,“听风”工作有三点:抓、破(研)、通,“抓取敌人情报信息后,进行破译,破译中会有明码、密码、变相绝密码,而后再进行信息传达”,而他负责的就是重要的第一步抓取工作。

凭借着对“听风”工作的自信与责任,“皖南事变”新四军北撤时,他也曾截取重要情报,和同事一起架电线、重装信号接收机器,三天山下工作,四天在山上不间歇地连夜工作,攻破敌方情报。

“我们是夜晚走路的灯笼”

从1936年到1986年正式退休,胡正先的“听风”工作整整干了50年,在无线电岗位上做出巨大的贡献。群游时,挂在这位英雄模范红军制服身上的那九块闪亮勋章,仅仅只是他取得荣誉的一小部分。“都说‘听风者’是千里眼、顺风耳。毛主席对我们也有过一句评价,说我们是夜晚走路的灯笼”,胡正先笑说,作为夜晚里能照亮人民的一枚“灯笼”,他感到骄傲与满足。

“我们前一辈人为国家、为人民献出了生命,一直在为国家的建设奋斗不息”。作为群游致敬方阵队伍里最年长的一员,也是唯一一位年过百岁的老人,胡正先感慨万千,“当前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大好时期,现在我们有了更远大的目标和理想,要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强国,这些要靠你们年轻一代来建设了。年轻人应该好好读书,将来的国家靠你们。如习主席所说,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使命是什么?是为国为民奋斗终生”。


孔祥玉

90岁的孔祥玉是我国早期机械工业的奠基者

打破核心技术封锁的“先行者”畅谈发展

10月1日,缓缓驶过天安门城楼的5号礼宾车上,90岁高龄的孔祥玉精神矍铄,笑容满面,胸前悬挂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他不住挥手致意,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为新中国奉献了近40年的青春,这位共和国建设者第一次坐在礼宾车上,接受来自全国人民的瞩目和崇高敬意,他值得。

第一名考进机床厂能力拔尖担重任

1948年,孔祥玉还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子,他以当时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大连机床厂的技术训练班。当时,他不仅考试成绩是最好的,学习东西也是最快的,进了机床厂,孔祥玉还主动去念了夜校,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当时我还代替老师给学生讲课呢。”孔祥玉笑称,自己的天赋遗传自父亲。因为学习能力强,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入职不到半年,他就被提升为车间技术员,随后不到一年,又被提拔为工艺实验和机床实验的实验室主任。

上世纪50年代,刚经历战火的国家百废待兴,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大力发展工业,国家在黑龙江哈尔滨新建了量具刃具厂,这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设备制造厂,是我国发展基础工业的重要一环。该厂主要生产各种量具、刃具,需要靠一种名叫“铲齿车床”的特殊车床进行加工。而在当时,我国还没有能力掌握这种车床的关键部件“阿基米德凸轮”的核心制造技术,样品、图纸还都是前苏联给的,关键性技术、工艺资料一片空白。

在1954年,国家下达了生产三种“阿基米德凸轮”的任务,分别为3毫米、5毫米和7毫米的尺寸。该项任务国家、省、市领导高度重视,能力拔尖的孔祥玉担起了主持研究设计“阿基米德凸轮的车削”重任。

晚上睡觉想方案半夜跳起画图纸

当时,上级部门还曾通知孔祥玉去前苏联进修一段时间。但是,如果孔祥玉去了前苏联,就没有人能承担这个任务,而国家的任务又如此紧急、重大。为了保证任务顺利完成,孔祥玉果断放弃了去前苏联进修的机会,留在了大连机床厂,潜心研究“阿基米德凸轮”。

回忆起那段建设新中国的峥嵘岁月,孔祥玉觉得,自己没有辜负国家对自己的信任。那时候,研究一项东西可是全身心投入,“因为得赶紧想出方案来,我就拿着说明书、资料,不停地翻看,来回研究。连晚上睡觉,脑子里都在想这个事。”孔祥玉笑着说,“有时候半夜里睡着睡着,突然就爬起来了,赶快画草图,因为灵感来了怕忘了,就想赶紧记下来,当时我的爱人见我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还以为我患了夜游症。”说到这里,孔祥玉忍不住哈哈大笑。

经过一年多的废寝忘食、潜心钻研,孔祥玉终于如期制造出精密铲齿车床,确保新产品试制工作顺利推进,圆满完成了任务,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封锁。其后,他还先后主持研制出新工艺热轧齿轮自动生产线、轴承车加工自动生产线、组合机床自动生产线等装备,均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进中南海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至今,孔祥玉还保留着一张非常珍贵的黑白照片,并且随身带来了北京。这张1米多的长幅照片拍摄于1956年4月12日的中南海,照片的标题为“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出席1956年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全体代表合影”,孔祥玉把这张照片视作珍宝。那时候,他因为攻克了制造“阿基米德凸轮”的难题,获得了当年的“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你看,这是毛主席,这是周总理,还有朱德、刘少奇。”那时,年轻有为的孔祥玉意气风发,半蹲在第一排,脸上的笑容十分灿烂。他还记得,当时周总理跟他亲切握手。“周总理还跟我说话了,关心我家里的情况,我还跟他介绍了一下,当时心情真的特别激动,满心的荣耀。”

“感谢共和国没有忘记我们”

“这次,整个大连市就我一个老一辈建设者来了,我真的非常荣幸。”以前在大连机床厂的时候,孔祥玉还隔三差五地要来北京出差,上世纪80年代退休之后就很少来北京了。虽然之前早就把北京给逛遍了,但这次来北京,对他来说意义非凡。“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路走来,为国家做贡献的人,真的非常感谢共和国没有忘记我们。我都90岁了,能有这样的一次机会来参加70周年国庆,打心底里高兴!”

他是新中国早期机械工业的奠基者,也是看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步走到现在的见证者。“这70年,国家发展突飞猛进,以前咱们一穷二白,很多技术都得靠国外,现在,外国有的中国也有,外国没有的中国还有,我们的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速度太快了,像我们的大连造船厂,都能直接造航母了,看到国家发展这么快,真是非常欣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林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畅 郭谦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