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公益支教不能沦为“摆拍造假”的生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1 07:40

尽管距离暑假还有大半个月,但不少研学机构推出的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却早已售罄,甚至还有候补者正在排队等捡漏。据报道,受商业利益驱使,一些研学机构会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并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

进行公益支教,能够让学生获得志愿服务时长、获得实践活动证明,如可以为申请海外留学、择校、评优提供相应证明。但一些公益支教活动变形走样,一些打着公益旗号售卖的商业研学,把支教对象当成了“工具人”,把支教目的地变成了秀场。

比如,大凉山就是一些商业研学喜欢前往的支教目的地。一些研学机构大肆渲染大凉山的“苦难”,给人一种大凉山的孩子仍是需要“拯救”的“穷孩子”的错觉。实际上,大凉山今非昔比,早已脱贫的大凉山并非研学机构所宣传的“穷苦”模样,大凉山的乡村小学也建设得越来越好。

研学机构“卖惨”,让人联想到此前一些“摆拍卖惨”“虚假营销”的大凉山网红。比如,前不久被判刑的“凉山孟阳”,还有同案中的“凉山阿泽”,此前还有“吕先生凉山行”等人。研学机构“卖惨”,炮制“苦难”是为了赚取流量,或是从中赚取差价获取利益。研学机构“卖惨”是将公益当成生意,把大凉山当成支教研学的“秀场”,这严重透支了社会各界的爱心。

这样的行为也不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大凉山等偏远农村地区。近年来,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已经“摘帽”,贫困状况已经得到很大改观,仍然把大凉山宣传成“穷苦”模样,给外界呈现大凉山依然落后、深度贫困的景象,就是不实呈现,是虚假景象,也可说是对当地扶贫工作的抹黑,还可能把人们引入对贫困农村的“认识误区”,让人对投身教育公益事业、投资农产品等失去信心。大凉山成了“公益支教的秀场”,透支社会爱心,这些都可能成为乡村振兴的阻碍。

一拨又一拨的支教团队来到大凉山,支教为假,“摆拍”为真,大凉山孩子一次又一次奔波在各类“公益课堂”“免费夏令营”之间,并没有从中获得真正的帮助,反倒成了支教的“工具人”,耽误了很多时间。这既会影响孩子的正常“三观”,也让支教的学生学会了“作假”,更难以从这种支教中获得成就感,得到成长体验,双方也并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最终的效果只有那些组织的研学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那么,此类支教研学活动亟待规范。当地相关部门、学校要对孩子负责,要能严格把关,对此类假支教说不。各个高校要对学生的公益支教经历进行严格审核,对于那些走马观花去支教地“镀金式”的商业研学活动,尤其是一些“摆拍造假”的支教活动,不仅不能对其进行“加分”,还要予以相应的惩治。

监管部门对于此类研学机构一定要加强监管力度,使研学机构能规范运行。参加公益支教活动的学生更是需要抱有诚心、真心,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有走过场的心理。一言以蔽之,不能让本有益于社会的公益支教沦为一门有害社会的“摆拍造假”生意。

文/戴先任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四川凉山出台多条措施 严查“伪公益”
华西都市报 2024-06-25
​谁把大凉山当“公益秀场”?“支教研学”乱象调查
华西都市报 2024-06-24
央视 | “支教”明码标价变成收费项目 揭开“伪公益”的商业套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22
“支教”明码标价变成收费项目 揭开“伪公益”的商业套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22
大凉山沦为“公益秀场”?当地最新回应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4-06-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