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辽宁省委书记郝鹏在铁岭市调研。
当地画面显示,在铁岭市,郝鹏到了昌图县的保护性耕作高标准农田。在这里,郝鹏走进田间地头,实地察看玉米长势、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他俯身抓起一把黑土,关切询问土壤有机质含量和保护措施,并与在场的乡镇干部、种植农户深入交流。
几个关键信息值得关注。
第一,“耕地中的精华”。
高标准农田被称为“耕地中的精华”,通俗来说就是“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风能挡”的农田。高标准农田是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高标准农田的“高”,体现在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抗灾能力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等方面。
一个背景是,我国耕地资源自然禀赋相对较差,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光热水土匹配良好的比例不高,坡耕地、碎片化耕地多,土壤相对瘠薄,加上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造成耕地空间布局变化,以及此前高投入高产出的化肥农药利用方式导致局部区域耕地质量退化,总体看,我国耕地保护与建设还面临一些困难挑战。
高标准农田建设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
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方案提到,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
方案明确,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2.8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
上述方案提到,依据区域资源禀赋、耕作制度和行政区划等,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分为7个区域——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南区、西北区、青藏区。
第二,多地部署。
近段时间以来,多位省级党政一把手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出要求。
比如,5月31日,河南省委书记刘宁轻车简从深入开封尉氏县高标准农田等地实地督导调研。
他走进麦田,俯身察看小麦长势,与种粮大户、农机手、农技人员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关键指标。
6月23日,江西省委书记尹弘主持召开省委农村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2025年第二次会议暨省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2025年第一次会议。
会议强调,要牢记“国之大者”,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全力保障粮食安全。要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健全高标准农田后续管护机制,推动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质量稳步向好。
7月21日至23日,陕西省省长赵刚到榆林市、延安市调研。赵刚实地察看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农作物生长情况。
他强调要始终坚持节水优先,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发展高效旱作节水农业,不断提升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率先建成。
具体来看东北。
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也是中央赋予的重要任务。
2023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加大投入,率先把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配套实施河湖连通、大型灌区续建改造工程,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
辽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4130亿斤,其中,辽宁粮食产量达500.06亿斤,持续站稳500亿斤以上,居全国第十二位。
此次郝鹏前往的昌图县,是辽宁省第一产粮大县,也是典型黑土区重点县,粮食年产量稳定在50亿斤左右,是全国知名的大粮仓。
调研期间,郝鹏指出,要切实落实好国家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建设与管护并举,集中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辽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数据显示,2024年,辽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提升,新建高标准农田316万亩,完成黑土地保护工程1000万亩,改造大中型灌区27个。
在此次调研之前,今年4月,郝鹏在抚顺市调研时,曾深入抚顺县上马镇四家子村实地察看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情况,听取黑土地保护利用、春耕备耕情况介绍。他要求,切实落实好国家政策,做深做细群众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
今年4月,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对外发布。
意见提到,加紧落实率先把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的部署要求,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76万亩,做好项目全流程监管。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马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