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事儿就是笔‘糊涂账’,各说各的理,谁都没想过能解决。马法官是真往我家墙角钻,实心实意要为我们掰扯清楚的人。”村民们的话语朴实,满是认可;看着调解协议,包工头老李早已红了眼眶,“这笔账,终于算明白了!”两句简单的话语,道出的是一段牵扯着20户村民与外来务工者的农村建房施工合同纠纷。日前,在北京门头沟法院王平村法庭法官马钢锤的奔波调解下,这笔积怨已久的“糊涂账”纠纷迎来转机,15户村民与包工头老李握手言和。
一笔糊涂账 20户村民建房施工起纠纷
某村20户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商量着集体建房,为图方便,委托同村一位村民做中间人,统一承包工程。这位中间人签下合同后,以每平方米抽成50元的条件,将工程转包给了包工头老李。
本是皆大欢喜的事,却在施工中渐渐变了味。村民们一开始把部分款项交给中间人,随着施工的开展,又直接向老李支付材料费、人工费,资金流向混乱。
房屋竣工后,部分村民以“墙面开裂”“防水不达标”等各种质量问题拒付尾款。更棘手的是,双方都拿不出规范的记账凭证——村民的收据多是模糊的手写便条,老李的账目表有多处涂改,大家对已付款项、欠款金额各执一词。
“农民工的工钱催得紧,天天堵着我要,可村民的尾款我一分也收不回,真是走投无路了!”老李被迫无奈来到法院起诉。案件落到了马钢锤手中。
因双方证据严重缺失 法官踏遍农家院厘清账目
“办公室里翻烂卷宗,不如到现场找答案。” 这是马钢锤常挂在嘴边的话。接到案子,他当即带着书记员、专业鉴定人员直奔村庄。
马钢锤带着团队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勘验房屋。爬上脚手架查墙体,蹲在墙角记渗水痕迹,仔细分辨裂缝是地基沉降还是施工问题……马钢锤将这些一一记录在案,并联系专业人员现场研判,厘清哪些是确需整改的质量问题。
比勘验房屋更难的是核对账目。由于该村房屋修建期间材料采购、人工费用等收支记录零散,村民提供的收据多为手写便条,部分字迹模糊难以辨认。而原告提交的账目表存在多处涂改痕迹,关键款项的支付时间与施工进度明显不符。
面对双方证据严重缺失的困境,马钢锤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厘清账目:先抓“无争议项”,组织双方确认基础工程款;再请村委会帮忙,协助调取砂石、水泥等大宗材料的市场价格记录;最后结合房屋现状和行业标准,倒推合理施工成本,扣除质量瑕疵维修费用后,核算出双方都能接受的金额。
既算“法律账”也算“经济账” 双方解开心结达成调解
厘清事实后,马钢锤没急着讲法律条文,而是招呼村民们和老李围坐在一起,像拉家常一样打开了话匣子。
“今天不扯旧账,就说怎么把房子修好、把债了清。”马钢锤先算了笔“法律账”。
“从法律上讲,建设工程里,只要施工方完成了主要建房任务,发包方就该付相应的工程款。像咱们这房子,虽然有墙面开裂、防水不足这些问题,但要是鉴定下来只是一般质量瑕疵,可不是完全不付钱的理由——村民能要求维修返工,或者扣掉合理的维修费,但不能一分不付。真要打官司,光鉴定费就得几万;就算判了,执行也是个难题——村民要是真拿不出钱,这事还是难以解决。”
“所以啊,咱们不如实实在在解决问题”,马钢锤接着算“经济账”。
“村民们该付的工程款得付,但房子确实存在质量问题,这是客观事实。老李,你看能不能根据房屋实际情况,在工程款上做些合理调整,同时把质量问题彻底修好?村民们盼着住进放心房,这可是他们过日子的根本;你把活儿干利落了,钱也能落袋为安,农民工兄弟也能早点拿到工钱。要是一直僵持,走诉讼程序耗时耗力,你投入的成本收不回不说,农民工工资也没法及时兑付,损失只会更大。”
见双方态度松动,马钢锤趁热打铁,转头又对村民们说:“老少爷们,将心比心,要是自家孩子在外打工,辛苦这么长时间拿不到工钱,咱心里啥滋味?老李也不容易,垫钱盖房。这墙缝要是不补,日子久了会越裂越大;咱心里的疙瘩要是不解,村里的和气、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会跟着出裂缝啊。”
一番话,解开了双方的心结。最终,15户村民陆续在调解协议上签下名字。老李看着协议,紧绷多日的眉头终于舒展,感慨道:“这不仅是一笔账算清了,更是让咱看到了办事的公道,以后再到村里干活,心里也踏实了!”
通讯员 赵倩楠 徐涵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戴幼卿
编辑/胡克青
校对/罗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