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既要加强统筹调度,全力做好救灾抢险和恢复重建,又要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全面复盘,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拧紧责任链条、强化工作合力,切实打好防汛抢险救灾总体仗。这不仅是一次对短期极端天气的紧急应对,更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超大城市韧性面临的深层考验。只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才能在“七下八上”关键期,筑牢防汛救灾“安全线”“生命线”。
连日来,强降雨给北京密云、怀柔、延庆等地造成重大灾害。灾情发生后,北京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全面压实政治责任,进一步强化防汛抗汛措施。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发扬连续作战精神,紧盯守牢薄弱环节和重点部位,及时调配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举措,毫不松懈抓实抓细防汛抢险救灾各项工作。
这是一场与极端天气迎面交锋的遭遇战。一系列对流云团像列车的不同车厢,不停地朝着同一个方向掠过北京。这种重复影响使得局部地区累积雨量异常偏大,相当于四天下了近一年的雨。这就像在天空中点燃了导火索——暖湿气流迅速抬升冷却,新的对流云团在老云团消散的位置重新生成,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一列“永不停歇的降雨列车”,每节“车厢”都携带50毫米/小时的强降雨。前年,北京“23·7”极端强降水过程持续83小时,本次降水截至7月29日11时已持续147小时。而北京西北部的特殊地形叠加台风影响,则将这趟“列车”推向了导致重大灾害的轨道,历史罕见。
被暴雨突袭的北京紧急行动起来。全市防汛一级应急响应启动了,危险地带近10万群众转移了,继“23·7”特大暴雨之后第二个全市范围内的暴雨“红警”生效了,景区、公园、林场关闭了,民宿和民俗户停业了,市民非必要不外出的短信发出了,密云水库泄流了……从暴雨来临前全市近20万人的应急抢险人员严阵以待,到暴雨鏖战中满身泥水的消防员、武警战士、乡镇干部,曾历经“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的北京,再次凝聚起灾难面前众志成城的力量。
这是展现速度的时刻。在这场生死竞速中,雨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严阵以待,全力投入抗洪抢险工作。从7月26日晚密云区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到7月27日零时北京市防汛指挥部对密云、怀柔、延庆三区启动防汛一级应急响应,7月28日发布全市暴雨“红色”预警,从消防、武警等多支救援力量“逆行”挺进搜救失联人员,到泄洪沟道每30分钟上报流量,一个个时间刻度,记录下“将损失降到最低”的努力。
这是凸显力量的时刻。雨狂风骤,山洪、泥石流、滑坡、城市内涝风险陡增。这不仅是对应急管理体系的严峻考验,更是一场城市韧性与自然洪流的攻防战。暴雨期间,北京主要批发市场蔬菜日均上市量在2.4万吨以上,猪肉日均上市量478吨,鸡蛋日均上市量447吨,七家主要连锁超市生活必需品库存量均为日均销售量3倍以上,库存充足。这是对一座城市组织动员能力、物质保障条件的集中检阅。
这是映照精气神的时刻。用力量传递力量的百折不挠,用温暖印证温暖的守望相助,从来就是我们这座城市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坐标。暴雨中的村庄,无人入睡,同样在暴雨中的城市,一个个职能部门彻夜运转;临时安置点里,方便面、火腿肠、面包、洗漱用具等必备生活用品一应俱全,陆续分发的热乎乎的正餐传递着一份踏实;志愿者联盟的延时摄影里,沙袋传递链在小区地下车库入口连绵不绝;微博上,防汛应急人员蹲在路边吃盒饭的照片被转发点赞数万次。
当前既要加强统筹调度,全力做好救灾抢险和恢复重建,又要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全面复盘,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防汛措施。拧紧责任链条、强化工作合力,切实打好防汛抢险救灾总体仗。这不仅是一次对短期极端天气的紧急应对,更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超大城市韧性面临的深层考验。只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才能在“七下八上”关键期,筑牢防汛救灾“安全线”“生命线”。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