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语文中有深度的“美”
中国教师报 2024-02-10 09:01

语文是一门灵动的学科。在学习语文时,学生需要投注自己的情感,才能与文本进行深层次交流,更需要有自觉的审美意识,才愿意在语言文字的世界中徜徉。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升其核心素养。

从文字中提取审美要素

许多学生都对“审美”二字感到迷茫,不知审美对象在何处。殊不知,日常使用的汉语言文字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是活跃在我们身边的审美对象,它从来不是拒人千里的阳春白雪,而是有温度、有风度、有广度、有深度的“美”。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其本身有着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小小的方块字里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现着古往今来人们的饮食起居,饱含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方正做人的处世态度。篆书、楷书、隶书、行书、草书……他们都以独特的样貌出彩,共同演绎着汉字的前世今生,一撇一捺的背后有着数不清的故事。汉字不仅一人能唱“独角戏”,而且在成群结队时,往往能相得益彰,吹气如兰、沉鱼落雁、春树暮云、莼羹鲈脍……绘制了一幅幅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透过方块字,我们可以洞见从古至今人们的衣食住行,可以发掘文明发展的痕迹,可以与古人畅通无阻地对话,更可以在书写中延续文明的香火。出于种种原因,现在许多学生写的字都让人不敢恭维,若教师能讲清汉字构造之美,学生或许就能在审美的学习中大幅度提高书写质量。汉字具有形体美,汉语更具有不可比拟的音韵美,四声的加持、前后鼻音的不同、叠字、儿化音的使用……纷纭的要素使得汉语能够像唱歌那样动听。若是学生愿意在清朗的早晨放声朗读,一定能修身养性、满口留香。

文字承载了一个民族浓缩的文化精华,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汉文化之美,他们才能自觉进行语言积累与运用,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从根本上提升语文素养。

从文学作品中捕捉审美情趣

魏晋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它解放了“情”,使得人们注重书写个人独特的真情。语文教材中,有相当多的经典名篇,书写了作家独特的生命感悟,展现出生命苍凉的背景下作者对审美情趣的发掘。比如,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有着“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对故都爱得深沉,所以把自己看到她受伤、憔悴的一面时溢出的悲凉之情当成审美对象,引发追思,这种情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产生,创作情感与事物本身的特点形成错位甚至反差,才让这篇文章变得独特,怀恋、熟悉、孤独、悲凉交织在一起,使得这篇文章哀而不伤,足以打动人心。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更有“热闹”和“宁静”两种审美情趣,京派作家喜欢从寻常烟火中发掘人性的健康,体悟人性之美,文化气息与人间烟火气水乳交融,这是作者理想中的“热闹”,因此作者的思绪时而沉浸在优美沉寂的荷塘月色之下,时而飘飞在遥远的采莲欢歌之中,时而游弋在载着采莲独舟的清冷流水中,他用细腻的文字告诉我们怎样摆脱生活琐事的束缚,暂时获得身心的自由,这也恰恰体现了儒家“乐感文化”中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智慧。史铁生在地坛的角落中寻觅生活最根本的意义,当他看到更弱小的生命却能展现出如此蓬勃的美,更感受到一种盎然的生机,这种力量足以抵抗从前的无力、脆弱感……不论面对家国离乱、家庭琐事还是人生遭遇,这些作家都借用了“美”诠释生命重要的意义。

若说政治反映的是“应然”,那么文学更多是反映“实然”,文学将骨感人生中美的碎片编织起来,弥补人们内心的缺失,给予人乘风破浪的勇气。大多数人的才能不及苏轼、李白、杜甫等人,他们如此才华横溢却也一生坎坷,甚至颠沛流离,但他们用诗歌告诉我们生活之美,美的饮食、美的风景、美的哲理、美的语言,将生活美的片段展露无遗。通过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学生在审美鉴赏与创造中获得了对生活的体悟和追求。

在文本阅读中涵养审美品质

真正的美育不仅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审美对象,能够捕捉生活中或隐或现的审美情趣,还要让“美”成为深入到骨髓的修养。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马克思墓碑前的讲话》《与妻书》《大战中的插曲》《百合花》《荷花淀》等课文,教师可以开展《经典里的“人物”,有魄力也有温情》的主题阅读课,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提升其对社会问题、社科问题的剖析能力。《我与地坛》这样的课文反映了寻常烟火里的温情,学生在读懂文中“母亲”的坚韧、隐忍和无私后,更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不易,更加懂得感恩;《祝福》能让学生自觉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集体无意识有所思考,不再是冷漠的“看客”,展现青少年学生该有的朝气;《玩偶之家》能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懂得敬畏生命。文学作品能让人在审美过程中触摸有血有肉的人物,使其灵魂变得有温度:让迷失在物质世界中的人,在此起彼伏的思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让那些仰望理想而被现实束缚的人,重新找到生活的平衡点;让人在生活受阻时,为自己创造新的自由,架起一座精神的桥梁。作品中的真善美可以泛化为一种昂扬向上的面貌,一种矢志不渝的信念,一种兰心蕙质的情操,一种静水流深的智慧。

语文本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进行去功利化的阅读和写作,化解应试教育带来的一些矛盾,让教学变得更加从容,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审美的“无用之用”,只有把握好根本的方向,解决好动力问题,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作者/申承钰,单位系淮阴师范学院

编辑/崔毅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