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不易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果须全力稳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4 07:00
清新的空气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已进入负重前行、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对北京而言,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依然存在。要牢牢把握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牢牢把握市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牢牢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大任务,在稳固的基础上求进取,以高质量生态环境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

1月3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举行北京空气质量新闻发布会。据介绍,2023年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实现连续三年稳定达标。面对气候周期转换、气象条件整体不利等严峻挑战,北京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稳住了空气质量改善成果,成绩来之不易。(相关报道见A4版)

2023年,对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来说,是极为不易的一年。这一年,正值气候周期转换、气象条件整体不利,同时又遭遇了多次外来沙尘影响,且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为近十年来之最,影响空气质量的外在因素形势严峻。加之这一年疫情防控转段,社会经济活动水平回升,区域排放强度回到疫情前正常水平,通过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来减缓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都对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这座历经十年大气污染高强度治理的超大城市,如何稳住空气改善成效,让“北京蓝”成为常态,考验着各方的勇气和耐力。

面对挑战,北京迎难而上,通过产业结构转型、能源结构优化、车辆结构调整,以及创新监管模式、持续扬尘治理百日攻坚、深入区域协同,一微克一微克地抠,大气环境中四项主要污染物持续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 实现连续三年稳定达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其他三项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浓度持续多年稳定达标。

来之不易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果,来自于减排“组合拳”的全面发力。2023年,随着社会经济运转恢复,京津冀区域主要工业品产量不同程度上升,京津冀及周边区域二氧化氮遥感监测柱浓度水平同比总体升高约两成。北京市交通运输活跃度显著提升,交通排放活动水平增幅两成;工业生产及社会服务稳步回暖。疫情后社会经济水平快速恢复,区域污染排放水平明显上升,对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形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在社会活动水平全面恢复,生产生活排放增加的大背景下,北京一方面出台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鼓励汽车更新换代、居住区新能源汽车充电“统建统服”试点等方案,一方面向远郊区农村地区拓展“煤改电”工程,啃下工程减排“硬骨头”。一手抓汽修园区、餐饮油烟、建筑类涂料等八大专项行动,一手抓施工、道路、裸地扬尘“三尘共治”。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压减排放增量的北京,用更多的减排来冲抵气候异常带来的不确定性。

来之不易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果,来自于下好京津冀“一盘棋”的协同合力。在生态环境部统筹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拧成“一股绳”,聚焦秋冬季重污染多发等影响群众获得感的突出问题,区域协同、连续7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从强化数据互通共享,到修改完善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再到强化绩效分级、差异化精准管控、“削峰降速”,大气污染治理联动更紧密、步调更统一、机制更完善的合力,带来区域空气质量同步明显改善。

清新的空气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已进入负重前行、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对北京而言,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依然存在,空气质量改善成效仍不稳固,空气质量将是一个波动式改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蓝天保卫战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稳固来之不易的空气质量改善成果,需要下力气调结构、抓治理、精管理,不断深化“一微克”行动,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全链条”综合治污。要牢牢把握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牢牢把握市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牢牢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大任务,在稳固的基础上求进取,以高质量生态环境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让绿水青山成色更足。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