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老人遛弯儿,行走空间顺畅吗?慢行者路权需多花心思保障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2-18 10:00

天气寒冷,“出门”对不少老人来说也加大了难度。连日来,北京日报客户端关注老人“打车难”,而一份对10个主要城市、1000位老年人进行调研的《老年人出行现状调查报告》显示,75%的受访老人日常出门距离在5公里以内,更有21%的老年人,日常出门活动范围不超过1公里。目的地最多的是菜市场、公园、商超、医院及药店、学校及幼儿园。

这样的距离内,“慢行”是老人首选的出行方式。不断顺畅、净化慢行环境,是提升行人尤其是老年人安全感、幸福感的有效举措。

“拦路虎”林立,行走空间被挤压

“靠边儿,有车!”下午三点多,西二环内某胡同南侧入口,一位老人正带着小孙女缓缓前行。一辆小汽车迎面驶出,跟在后方的母亲赶紧大声提醒。

与此同时,这一老一小也已看到车子,环顾四周,却无“边”可靠——路东侧,阻车桩隔出的人行道上,各式电动车、自行车停得满满当当。路西侧,虽施划了白线,但内里宽度不足半米,加之每隔几米就放置的“禁停”三角锥、伫立的灯杆等等,行走空间形同虚设。老人只能拉着孩子停下来,尽量将身体紧贴路侧自行车,等待小汽车驶离。

“现在还不算车多,等傍晚才叫挤得人没处走。”81岁的邢奶奶拉着购物小车,缓缓走出院门,准备去胡同口的便民超市。她腿脚有些蹒跚,称买菜得看好时间。“不然我走这么慢,路边也没地方,来来往往的不给人家挡道吗。”

沿胡同一路向北,各式铁箱、灯杆、自行车、“骑”上半侧车体的机动车……小巷人行道上的“拦路虎”层出不穷,空间被挤压得聊胜于无。

来到主街,人行道开阔不少,然而没走多久,道口两辆机动车头尾相对,挡住了大半路面。“您往前上一下”,“我要出去了”,两位车主有商有量,他们身边原本并排行走的一家人,却只能前后错开,依次通行。老人将孩子护在身前,母亲在后方小心推着婴儿车。

“绊脚石”频现,小陷阱暗藏危险

记者注意到,车辆所停放的人行道,已经被压得中间塌陷,靠墙位置高出一截。推车女士只得手上加劲,以保持车子平衡。而类似路面坑洼起伏、砖块翘起破损等状况,只要稍加留心,可以说并不少见,不需要特意查找寻访。

例如在西单北大街东侧人行道、西直门外大街辅路北侧人行道、褡裢坡地铁站外人行道等多处位置,记者均见到地面铺装不时有拱起、翘角、碎裂等状况。给过往行人,尤其是腿脚不便的老人带来安全隐患。

人行道地砖为什么感觉很容易“坏”?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曾进行过解释,“罪魁祸首”便是违规停车。人行步道砖下,通常会铺设干拌砂浆垫层。降雨过后有积水,长期泡水,就容易造成空洞。而如果机动车违规“骑”上人行步道,超过了步道砖设计值的荷载,就会造成地砖破损,出现凹陷、翘角等问题。

此外,边缘凹凸不平的井盖、树池等,也是暗藏危险的小陷阱。“幸亏我老伴扶了一把,才没有摔倒。”63岁的蒋阿姨回忆,上周自己在清芷园小区北门外行走时,踩了人行道上的一处井盖。没想到井盖有所晃动,伴随她这一踩“咣”地落了下去。蒋阿姨一个趔趄,被老伴搀住,但还是感觉膝盖被“顿”了一下。

爬坡无辅助,百级台阶令人畏

正午时分,北二环边德胜门西公交站台,每当有车辆停靠,下来的乘客须通过设置在站台处的天桥,才能过马路或去往路侧的人行道。乘客中,老年人占到相当比例,上上下下间着实有些吃力。

80岁的张爷爷,右手紧扶护栏,缓缓从站台爬上天桥,又一步一挪地下台阶来到路北侧人行道。他告诉记者,自己一早从延庆过来,坐200路公交车去了肿瘤医院,现在打算回去。“腿脚不好,就打怵爬楼梯。”

61岁的孙阿姨,从人行道上天桥来到站台,打算乘44路公交车去警察博物馆。下台阶时,看着活力十足的她也要手扶栏杆。“受过伤,这里有钉子”,她指指右脚,“没电梯也没有缓坡,上下确实不方便,但路太窄,也不好弄吧!”正说着,一位老者拎着硕大的箱子,一晃一晃来到站台。“我这是身体还行,遇到个推婴儿车的,没人帮忙都过不来。”

位于广渠快速路上的杜仲公园站,由于设在高架桥上,无论去往哪个方向,乘客进出都免不了要“挑战”高高的台阶。记者清点发现,北侧天桥有82级台阶,南侧天桥则多达115级台阶!双向天桥既无电梯也无平缓坡道,人们只能硬着头皮爬楼,饶是青壮年也免不了气喘,上了年岁更是为难。

尤其令人疑惑的是,天桥台阶两侧边缘位置虽设计了用于推拉重物的斜坡,但实际测量宽度不足30厘米。“这么窄能做什么用?”有乘客表示不解,“不如两边的斜坡合在一起,留出大半米的宽度,还能拽拽箱子。”

评测——

用双脚丈量,用两轮体验

20个指标勾勒“慢行指数”

收集梳理万条市民舆情、推行骑行近千公里街道胡同、分析数百小时视频中的人车冲突……近日,来自北工大、北规院等单位的研究者联合调研完成了一份《首都功能核心区慢行指数评估与治理研究(2022年度)》报告,独创性地将视线聚焦到东西城区,为慢行交通状况进行评测。

“人行道有效宽度检测——人行道宽度不得小于2米,在条件艰难地区不得小于1.5米。当前核心区内主要道路人行道平均可通行宽度仅1.3米,除西长安街,31个街道的人行道平均通行宽度小于2米。”

“人行道平整度检测——核心区范围内人行道上路缘石未设置无障碍坡道近500处,铺装破损或沉降1500余处、不平整的井盖超过600个、易崴脚或裸露的树池430多处,平均每公里有6处平整度相关问题。”

“步行无车扰度检测——核心区范围内人行道车扰问题,每公里出现5处及以上的街道有12个,混入电动自行车600余辆、机动车400余辆。人行道被加油、洗车占用约200处。”

《报告》创新性地设计了20个指标来系统检测评判,从而得出东西城区及下辖32个街道各自的“慢行指数”。

检测方式上,与以往多采用车载相机,沿机动车道拍摄采集数据不同,参与者分成小组,在人行道采用步行及手推车方式,模拟婴儿车和轮椅实际运动状态。非机动车道采用骑自行车、电动车方式,模拟骑车人运动状态。

参与者手持、车载或头戴360度全景摄像机,实时检测收集数据。行程覆盖首都功能核心区所有大街支路、胡同小巷。“有效宽度”、“平整度”、“无车扰度”这些独具特色的指标视角,在以往传统模型中从未涉及,但显然更贴近人们日常出行的真实感受。

基于调研发现,课题组进一步列出百条建议措施。既包括“人行天桥与地道骑行改造18座”、“拆除近百处残损基座”等具体点位,也不乏“公交服务提升应关注崇外、永定门外等街道”;“慢⾏适⽼化改造可选择⼴内与⼴外试点(⾼龄者数千⼈)”等方向建议。

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副主任熊文介绍,相较其他区域,东西城区因胡同街巷里程远多于城市干路,行人和骑车人数量远多于小汽车,有其在慢行交通方面的特殊性。

透过这份评测,东西城区慢行交通的优秀与薄弱之处能更为直观地呈现,为改进提供决策参考。此外,区别于目前“以车为主”的交通指数,创立更加以人为本、全面反映慢行交通状况的评价模型。

群众脚下无小事,人行道作为城市文明的象征,慢行者路权得以重视保障,是首善之都应有之义。熊文介绍,课题组围绕“慢行指数”的调研仍在继续,2023年度将扩展至成规模的大街、东西城外其他区域等,期待更多市民支持参与。

您家门口的路走起来怎么样?有哪些烦心的障碍、期待的改变?来扫描二维码填答问卷,一吐为快吧!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首都机场线将增设望京南站,高架站可与14号线换乘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1-15
北京西城多所学校综合治理交通,实验小学门前改造“口袋公园”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8-21
北京经开区拟建一座新桥,位置在——
北京亦庄 2024-07-14
@驾驶员朋友,通州、海淀两处占道施工,途经要注意
北京交通微信公众号 2024-05-28
朝阳门南、北小街焕新打造“慢行空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2
东城区朝阳门南北小街开展慢行空间“公园化改造” 将于7月亮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1
北京:今年市管城市道路大修工程全部完工
北京交通 2023-12-27
1-11月,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31.9亿元
北京市统计局网站 2023-12-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