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绝美话故宫(之二十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30 07:38

乌纱顶戴有奥秘。汉刘邦得天下后,自己在朝堂撒尿,大臣们在朝堂行令猜拳、拔剑击柱、称兄道弟,致使朝政如集市,混乱不堪。刘邦接受叔孙通建议,制定朝规,大臣依品着服、站列、请诏等,汉初期朝政得以有序展开。上行下效,民间也在朝廷的规制下,用服装把人分出三六九等。自此,历朝历代都把服饰作为治理之大事,明清两朝在国家治理中规制服饰也不例外。

明初,“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的宗法专制,成为恢复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服饰也成为约束子民的象征。自上而下,皇帝为冕服,并分为朝服、公服、常服三种。常服又称翼善冠服,头戴乌纱折上巾,身着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绣有金盘龙纹样,玉带皮靴。常服为黄色的绫罗,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龙的图案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

皇后常服为戴龙凤珠翠冠、穿红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绣有织金龙凤纹,加绣饰。凤冠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凤冠有两种,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翚等装饰;皇后皇冠缀九龙四凤,大花、小花各十二树;皇妃凤冠九翚四凤,花钗九树,小花也九树。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

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官员平日在署衙处理公务穿常服,常服的规制是头戴乌纱帽,身穿团领衫,腰间束带。由此,官员头戴乌纱,便成为明朝的标配。

据记载,为了以衣取人,明朝规定,官吏的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不许织绣龙凤纹。民间男女不能用金绣、锦绮、纻丝、绫罗,不得用大红、鸦青、黄色;靴不得制花样,不得用金绒装饰;首饰、钗、镯不许用金玉、珠翠,只能用银。庶人巾环不得用金玉、玛瑙、琥珀;帽不得用顶,顶珠只许用水晶、香木。农夫服饰只能用绸、纱、绢、布。商人服饰只能用绢、布。

十七世纪的中国,历史变化无穷,最终在清兵入关、大清一统中实现中兴。清王朝的建立,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满清入关前处于农奴制阶段,之后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因而在执政中总结了历朝历代统治的优劣长短,把皇权统治的手段发挥到了极致,包括把服饰作为裁定人心归顺与否的戒尺。

晚清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有这样的情节:“里面走来一个客人,生得粗眉大眼,身上穿了一件灰布的长衫,罩上一件天青色羽毛的对襟马褂。”这是作者对清朝“剃发易服”的写照。顺治九年(1652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推行剃发易服,在吸收明朝服饰纹理图案的基础上,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以及汉族的一切服饰。官服以长袍马褂为主,尤其是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并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顶戴),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这样,把清朝的统治阶层高高放于“头顶”,“顶戴花翎”成为清朝的象征,并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使官民服饰泾渭分明。

与此同时,为显示大清的威严,将明代男子蓄发挽髻的习惯一律废除,所有男子一律剃发留辫,辫垂脑后。

在“清一色”老百姓的长辫、马褂下,皇帝的服饰却多彩多样。在明代朝服、常服、行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吉服,皇帝的龙袍就属于吉服范畴。据文献记载,龙袍绣有九条龙,充分体现了九五之尊。龙袍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谓之“水脚”,有“一统山河”“万世升平”的寓意。

皇后常服与满族贵妇服饰相似,只是图案有所不同,在鲜艳的蓝色缎地上绣有八只彩凤,彩凤中间穿插数朵牡丹,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医道济世永流传。人生在世,生老病死为常态,凡人皆惜命,皇帝也一样。而且在皇权之下,皇帝的健康与王朝兴衰息息相关,建好太医院、御药房,是大事中的大事。

明清两朝,太医院虽为国家最高的医政机构,但主要使命是为紫禁城提供医疗服务。太医院隶属礼部,在皇城南端,今国家博物馆西南角。明朝御药房设置在文华殿后的圣济殿,与太医院遥相呼应。清朝因李自成一把大火烧了圣济殿,御药房便搬到南三所东墙与紫禁城东墙之间的狭长区域,即南边是太医院的值班室,中间是药王殿,北边是御药房。

文/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