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部房企业绩看楼市趋势与机会
中国经济新闻网 2023-04-04 09:36

近日,头部房企万科、碧桂园、保利、华润和中海都发布了2022年业绩报告,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梳理上述五大房企年报发现,上述企业普遍关注发展安全和抗风险能力,其对2023年楼市的判断和看法值得关注。

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刻

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介绍公司业绩时透露,2022年,房地产行业形势的严峻性远远超出了万科的预计。2022年,万科以确保安全为首要目标,进一步提高了抗风险能力。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尽力改善经营管理质量。过去几年投资追高冒进、操盘离散度过大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对未知始终保持敬畏,为未来留出足够的安全余裕,像珍惜眼睛一样珍惜信用和品牌,平衡安全与发展,万科才得以在历次震荡中保持稳健。”郁亮表示,今年以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商品房销售有所回暖,虽谈不上“守得云开见月明”,但也不会是旧周期循环的重演。经过本轮深度调整之后,大家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刻。

中原集团创始人施永青认为,内地楼市仍存在着很多结构性问题。他表示,虽然内地楼市整体开发量已经见顶,但个别房企业绩可能有不一样的表现。

有北京中小房企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其对今年房企业绩不太看好,未来楼市和房企业绩会否持续好转,将是业内比较关注的话题。

地产营销人韩乐也对本报记者表示,最近市场热度有所下降,预计4月份的成交量就能体现出来。今年房企面临挑战仍然较大。

保利则指出,2022年行业销售持续下滑,总体规模降至2017年水平。从政策层面来看,要不断加大在需求端的扶持力度,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同时,在供给侧也要加大对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从而提振市场信心。但受制于经济增速放缓和居民整体预期不足的影响,市场表现难以在短期内快速改善回升,市场主体的信心修复仍需要一个过程。

中国海外发展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颜建国表示,展望未来,房地产市场仍将呈现“市场分化、行业分化、企业分化”的趋势。同时,随着中央再度强调房地产行业是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定位,以及一系列相关政策的落地,市场有望筑底回升。

碧桂园也比较有信心。“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碧桂园成立第三十一年。在各项利好政策的助力下,行业参与者的信心正逐步修复,市场迎来了筑底复苏的机会。”但碧桂园也表示,必须保持清醒,市场的修复不是一蹴而就的,房地产行业当前依旧面临很大压力,碧桂园会扎实落实“三保”工作,持续提升全周期综合竞争力。

要思索转型新发展模式

今年一季度楼市出现“小阳春”,接下来会不会再现“红五月”和“金九银十”?金地集团内部人士分析表示,近两年没有出现“红五月”和“金九银十”,“有的只是春节后的躁动以及年底的降价跑量”。今年2月份,北京成交量大幅上涨是受疫情影响后的需求爆发,但最近整体市场又有所“降温”,现在只有价格“倒挂”的项目有人抢,比如,北京朱辛庄地块有42家房企参与摇号,但同一天成交的昌平南邵地块,只有一家房企去托底。

“今年房企业绩增长仍面临挑战,因为在这一轮楼市大调整中,不少房企失去了投资能力,一些房企即使拿地也很难在年内形成规模销售。”在上述人士看来,现阶段的好消息是,除了个别房企之外,该“爆雷”的房企基本上都“爆雷”了,剩下的房企会投资一线城市或强二线城市中周转快的、预期收益确定性强的好项目,比如,最近杭州某地块出让就吸引了50余家房企的参与。而对于有投资能力的房企而言,今年则是拿新地进而修复利润的时机。

京投发展总裁高一轩也注意到,从一季度看,楼市有所回暖,但近期势头放缓。一二线城市增量消化较好,但存量依然庞大。谈到今年房企的市场策略,高一轩认为,房企还是要合理拿地,狠抓去化,思索转型新发展模式。

华润置地董事会主席李欣对楼市的预期相对乐观。他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变,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会变,房地产市场的巨大潜力也不会变。虽然当前面临着需求实质下降、盈利空间受限、区域分化加剧等风险,但随着行业向新发展模式过渡,国家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行业赛道明显拓宽。华润将秉持稳健的财务政策,持续增强现金流管理,提升财务弹性及抗风险能力。

“房地产行业的资产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无论是从市场未来趋势还是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要与城市同步发展,和客户共同成长,学会和接受‘赚小钱、长钱、辛苦钱’尤为关键。这不仅需要企业自身变革的勇气,也需要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智慧和支持。”郁亮说。

编辑/张郁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