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白衬衫黑礼服,系上红色宽腰带,当舞台背景浮现起歌剧院金碧辉煌的内景画面,站在追光灯下的3个男人,一张口便是意大利语歌曲《今夜无人入眠》。这一刻,他们不再是浙江省温州永兴集贸市场卖猪肉的摊主季昌生、金华市白溪村文化礼堂管理员杜玉鑫、湖州某农贸市场管理员沈冠雄,而是拥有掌声、赞叹与人气的3位男高音,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反差与故事。
2月5日,元宵佳节,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沈荡镇永庆村文化礼堂,2023年浙江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以下简称“村晚”)省主场活动热闹开演。“村晚”500多位演员都是来自浙江各地的农民,他们是海边渔民、山区果农、务农村嫂、乡村致富带头人……走上舞台,每个人都光芒四射。
如今,无论身在哪里,一根网线就能把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精彩演出推送到观众面前,但没想到的是,会有那么多人期待在现场看没有流量明星的乡村版live house(小型现场演出)。元宵节当天,许多永庆村村民早早来到文化礼堂。在主会场周边设置的“我们的村晚”大联欢、“老街·新味”特色年味集市、“浙里·新风”元宵灯会游园,更是从上午起就吸引了众多游人,现场摩肩接踵。当天,浙江省还有100多场“村晚”和省主场“我们的村晚”同时举办,通过视频连线,以“4k矩阵”的方式在大屏幕上同步呈现。据统计,今年春节前后,已有5800余场“我们的村晚”在浙江各地农村文化礼堂精彩上演。
村味儿、土味儿、农味儿 村里的秀才上舞台
这是一场被期待了3年的演出。前两年因为疫情,“我们的村晚”采用“云上演出”方式。今年晚会开场,来自全省各地文化礼堂的农民歌手齐声歌唱,舞台上展示的海盐滚灯、塘工号子等海盐非遗元素和歌舞表演,把观众一下带进欢乐的“年味儿”里。和众多顶流云集、重金打造的大型晚会相比,这场“村晚”着实有点儿寒酸:舞台是村里的文化礼堂,没有一个明星到场,就连服装和道具,都带着明显的“村味儿”。
“鱼鳞海塘走一走,海盐日出瞅一瞅,顺便找个女朋友——单身狗。海盐农民本事大,看看我们灶头画,城里的灶头不够大——来乡下”。表演着村民集体创作的“三句半”,永庆村村民陈志韦特别自豪。上台表演的8位村民,有开小卖铺的、有当文员的,还有两位大嫂是工厂流水线女工。节目从创作到演出,只用了3天。在“三句半”的台词里,融入了羊肉美食、沈荡黄酒、非遗灶头画、海盐名人“三毛”的创作者张乐平老先生等诸多海盐元素,陈志韦说,“演的就是我们的生活,特别接地气儿”。
61岁的徐成正,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传承人,一辈子做麻饼。随着他双手抖动,30只麻饼从竹匾上“起飞”,在空中翻身后又回到竹匾,并摆出“龙飞凤舞”“凌波微步”等各种造型,犹如排兵布阵。摄影机捕捉到麻饼在空中翻腾的一个精彩瞬间并定格到大屏幕上,只见麻饼在空中组成“村”“晚”字样,现场爆发了一阵惊叹。
3位乡村男高音唱完后,主持人向观众展示了他们排练时写的歌词——歪歪斜斜的拼音和汉字标注的意大利语歌词发音,有一句是“奶送到了吗”,现场不少观众笑出了眼泪。主持人指着“奶送到了吗”让他们唱一下,其中一位害羞地摸摸不太合身的黑色礼服,一开嗓却是浑厚又充满激情的男高音,顿时掌声雷动。
农民袁康佳第一次站上省级舞台,参演舞蹈《酿酒》,这个歌节目以海盐沈荡黄酒酿制技艺非遗项目为原型。短短1分钟的节目,袁康佳和舞伴们准备了近半年。“策划3个月,排练3个月,演出3个月,回味3个月”,这是许多参加“村晚”演员的真实感受。这次演出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亮点,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将成为村里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台充满“村味儿”“土味儿”“农味儿”的“村晚”,打动了观众的心。一位专程从杭州赶来的观众,竖起大拇指,“给‘村晚’满分!”
十年布局与匠心 村里的年轻人多有才
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大戏特别之处在于冒着腾腾“锅气”。土文化、土风俗大多已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农民表演起来“土味儿”自然流淌,打动观众的,本质上还是“人味儿”。
“山风吹过光明的田野,微风中有稻花的香味,稻草人站在路的旁边”“你若寻梦,寻到水乡来,我会给你一片春暖和花开”“幸福渔家越唱越开心,唱出好心情”……村歌联唱,是“村晚”上一个亮点。如今,浙江不少村庄都有自己的村歌。湖州一位村干部介绍,他们创作的村歌主要描写当地生活,但又尽量避免使用本地地名,因为“描述共情才会有更广的流传度”。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回到了乡村,他们有的打理民宿,有的开起咖啡馆,有的用无人机种粮食……情景民谣《乡村合作人》就是以乡村振兴里的年轻人为背景创作的——“这是一个安静的小村,那一天来了一群年轻人。把汗水洒在山间的清晨与黄昏,将青春与梦想扎根在乡村。老手艺成了非遗有了传承,老物件摇身一变成了时尚的代言人。朴素的生活遇到有趣的灵魂,旧貌换新是蝶变的见证。”
小品《桔子红了》,讲述的是准女婿到村里拜访未来老丈人、种桔大户,引发的一系列误会和笑话。最后,准女婿用自己擅长的直播,帮未来老丈人解决了卖桔难题,体现的是共同富裕、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
在大众的印象里,乡村是缺乏艺术气息的地方,浙江为什么能办出一台成功的“村晚”?仔细探究,背后是长达10年的对农村文化的关注和培育。“村晚”的总导演张晓峰介绍,晚会的节目和演员主要由浙江各地文化礼堂选送,也有一些导演组从网络上发掘的“民间达人”比如唱男高音的沈冠雄。
2013年,浙江全省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截至2022年,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累计建成20511家。各地设法破解经费困境,多渠道筹资;创新模式建立文化下派员、村文化专管员机制,解决了基层文化人才匮乏的困境;并不断创新文化服务供给,农村文化服务实现了质的飞跃和提升。十年匠心和磨砺,文化礼堂从“盆景”变成了“风景”。
“村晚”展“浙”里精神富有 乡亲乡音乡愁才是“硬菜”
据了解,第一届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举办于2015年,当时很多村都有了自己的舞台、排练厅等。浙江省委宣传部调研发现,村民们需要更高层次的展示舞台、交流平台,于是创新打造了“我们的村晚”品牌,让农民做主角,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乡村文化挖掘培育机制,通过“我要上村晚”戏剧小品大赛、村歌大赛、主持人大赛等,深入挖掘培育浙江乡村文化和文化人才,展现乡土文化。
比如嘉善县“辣妈宝贝”舞蹈队就是“我们的村晚”舞台涌现出的明星团队。她们登上“村晚”舞台跳“芭蕾舞”,经过指导培训,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还走上了国际舞台。
从“我们的村晚”出发,浙江打造了“我们的村歌”“我们的村礼”“我们的村运会”等系列“我们的”品牌,创新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矩阵,积聚乡村能量,释放乡村文化热情。如今,“我们的村晚”已不单单是一个文化品牌,更拓展到“村晚”经济,聚焦群众需求,激活乡村文旅等经济产业发展,比如推出具有特色的“村礼”、举办“村晚”土特产拍卖会,着力让农民实现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前段时间,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公布,浙江又有4个村子入选,成为全国入选示范点最多的省份。
演的是乡亲,说的是乡音,唱的是乡愁,舞的是乡情。“我们的村晚”已从村民们的小联欢成为了浙江乡村群众的不可缺少的年味儿“硬菜”,这是一抹化不开的乡愁,更是传递浙江声音、展现浙江形象的乡村之窗。
文/蒋雨彤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