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沿海各省再现“抢人大战”。1月31日,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春节刚过,各地迎来招工保生产的黄金期,新一年“抢人大战”提前启幕。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在内的多个沿海大省开启“抢人”模式,大手笔布局跨省招工、人才招聘,助力企业实现新年“开门红”。
沿海各省企业节后招工难而“抢人”,既显沿海各省经济领先优势,也折射相关企业的尴尬。毕竟,曾经不愁用工的东南沿海各省的企业,近年来就因屡屡遭遇用工荒而不得不节后布局“抢人大战”。当“抢人大战”成为老问题,人们就需要透过现象解析本质。
好的方面是: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得以好转,中西部经济发展有了长足进展,这些区域的人们可在家门口打工而不必扎堆外出。这既是宏大的地理经济命题,也是基本的人情常理;二是中国经济走过粗放的劳动密集型阶段,步入产业转型升级新阶段,劳动者素质也在提升,劳动力价格也水涨船高。因而,企业要付出更高的人工成本,劳动者也在选择待遇更高的工作岗位。企业出现“用工荒”符合市场逻辑,“抢人大战”也符合市场竞争规则。
不好的方面是:中国现代化,不能总是徘徊于低端产业打转,也不能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成本。中国已是全球制造业大国,产业转型是必然,人力资源成本也必然水涨创高。何况,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成本在提升,多元化养老虽然初具雏形,但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也导致年轻人压力增加,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叠加压力,他们很无奈甚至有些焦虑,难免踟蹰于远行与留乡的矛盾中。因而,即使远处务工的人们,在春节回乡后也会有留在故乡的选择。
老龄化社会来临,但是人口出生率在降低。面对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的现实,人口政策在调整,我国已经开启“三孩时代”,但是沉重的生活成本和工作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生育愿望。其实,现代化程度高和生育率底也是全球普遍现象。但对于曾经享受过人口红利的中国而言,却成了大问题。因为无论企业还是政府,都有些不适应。
所以,不仅企业招工在“抢人”,各大城市近年来也都进行“抢人大战”。尤其后者,为了留住人,不仅放松入户政策,而且在住房、就业、生活等方面提供各种补助。除了个别一线城市,其他县级城市已将“人才”标准降至高中学历--年轻的劳动力也是人才。不过,今年春节后沿海各省企业的“抢人大战”,老问题之外也有新反思。
一方面,今年春节不寻常,经济逐渐走出疫情阴霾,人们的生活也逐渐步入正常,市场主体萎靡之势得以缓解,企业经营环境得以好转。据国家统计局31日消息,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升至临界点以上,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8.6%和47.2%,虽均低于临界点,但比上月上升2.2和2.5个百分点。因而,企业用人迎来小高潮算是市场预期回升和中小微企业前景看好的标志。而且,作为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各省企业的“抢人大战”,和沿海各省政府包机赴海外“抢单”一样,凸显发达区域具有更强的市场敏感度。
另一方面,节后企业“抢人大战”也面临隐忧。企业“抢人大战”虽是市场利好,也是企业生产扩张的折射,但同时也是疫后市场常态的回归。经历三年疫情的煎熬,从市场到民生,市场主体和个人都深陷焦虑中。即使热火的春节假日消费,和2019年同期相比,也只是恢复到7-8成。所以,春节后的企业“抢人大战”,无论是沿海各省还是其他区域,都是市场常态的体现。热闹的表象内后,除了产业和人口等存量问题犹在,又有三年疫情带来的增量问题,还有市场主体和社会个体信心不足的累积。
更重要的是,我国老龄化依然在加重,还伴随着人口负增长而来的劳动力减少。2022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21年减少666万人。这也意味着,未来企业将面临着更严重的“招工难”问题。一方面是中小微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则是每年大学毕业后的“就业难”。就业,是个复杂的社会性课题,也是动态的市场性问题,更是攸关众生关切的民生问题。节后企业“抢人大战”,只是企业现状的剪影,而非市场全景的显现。从这个角度来看,缓解企业“抢人现象”,不能只靠一时发力,而应通过产业、人口、社保等政策的综合施策系统性解决。
文/宇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