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在清华大学召开“重大疫情的环境安全与次生风险防控”重大项目2022年度工作进展交流会。各课题代表就课题概况、研究进展及未来计划等方面内容逐一作汇报。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助理研究员王东滨作为课题一“环境介质中的病毒识别与传播规律”技术骨干,汇报了课题围绕复杂环境介质中病毒的识别、环境介质中病毒的存活特征和影响因素、病毒的环境多介质传输规律三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的研究。该课题在构建气溶胶采样实验平台等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
课题二“疫情聚集区环境污染及次生风险阻控机制”负责人黄霞从环境介质中病毒富集浓缩检测方法、环境介质中病毒检测与迁移衰减特征分析、通用消毒剂对典型病毒的消毒机制、含病毒环境介质消毒新原理与新方法、环境介质中消毒副产物的检测方法与应用五个方面汇报了课题取得的丰硕成果。
课题三“分散型疫区多点位环境风险协同控制原理与方法”负责人强志民汇报了课题在已知病毒的识别方法开发、未知病毒的识别方法开发、分散型疫区致病微生物赋存与去除特征、致病微生物和化学品的阻控技术、病毒传播风险预警技术及疫情防控策略方法学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课题四“控疫药品和化学品的环境污染及生态效应”负责人刘会娟汇报了课题在抗疫药品/化学品在污水管网中多介质传输、转化与分配过程,污水及其处理工艺中抗疫药品/化学品的多相传输与转化过程,水环境中抗疫药品/化学品、副产物的复合污染效应及生态影响,疫期高负荷胁迫下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原理等方面的积极进展。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董欣作为课题五“重大疫情的生态环境风险综合评估与防控策略”技术骨干,汇报了该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系统性环境风险网络与评估框架、病毒环境传播主观风险认知、基于个体移动轨迹的风险评估情景生成模型、城市排水系统病毒及抗疫化学品归趋过程仿真模型、基于污水流行病学方法的疫情风险评估和预警框架、降雨对新冠病毒传播速率的因果效应等。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刘毅针对各课题提出了相应建设性建议,表示项目下一步要积极总结成果、形成专著,思考凝练标志性成果,并加强课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数据共享。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