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举办国际诗歌交流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17 10:15

9月15日,广州市黄埔区魏微文学工作室举办了一场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国际文学交流会:“诗在另一种语言中的生长:黄埔国际诗歌交流会”,英国诗人施笛闻与广州诗人杜绿绿在线上进行交流。活动由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魏微召集,广州市黄埔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画眉主持了活动。

外国诗人嘉宾Stephen Nashef,中文名施笛闻,诗人、翻译家。出版译著有马雁诗集《马雁诗选》、薛忆沩长篇小说《希拉里、密和、我》,翻译他人文学作品入选《路灯》《飞地》《密切根评论季刊》《归巢与启程:中澳当代诗选》等刊物,现于北京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另一位对谈嘉宾是诗人杜绿绿,她主要诗集有《近似》《冒险岛》《她没遇见棕色的马》《我们来谈谈合适的火苗》《城邦之谜》,曾获“珠江国际诗歌节青年诗人奖”、“十月诗歌奖”、“现代汉语双年十佳”等奖项,是广州比较活跃的诗人。

施笛闻与杜绿绿先从黄埔近几年黄埔的的文学与艺术现象展开,他们对区文化与国际接轨交流提出了一些想法。施笛闻觉得可以以区域为中心,形成一个文学氛围,举办国际诗歌节和交流论坛,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给从事文学的基层作者一个观念上的新认知。杜绿绿认为在黄埔区可开展一些驻区活动,邀请一些外国诗人或外省诗人来到黄埔,选择一个具有黄埔文化特色的村庄、中心区域小住,进一步领会黄埔的人文风貌和生活习惯,去融入当地的生活,从而去挖掘古老的黄埔,书写当下的黄埔,通过发表与出版的成果来让世人爱上黄埔。

接着,中外两位诗人就个人的写作、翻译工作中的困惑与思考做了探讨。翻译工作就是在不可能中寻找有限的可能,正如活动对谈的主题“寻找平行线的交点”这样一个悖论的存在。而母语特点的强调,或许会使诗在另一种语言中丢失原有语言的美,最难翻译的便是语言自身的微妙。施笛闻举例说,五个汉语词汇在英语里可能都是一个词的含义,他有时会在翻译中感到迷茫。杜绿绿说,汉语词义的模糊性也正是精确性的另一种表达,同样词义的词汇在不同的诗句中使用,既会形成创新的可能,也会有变成过时表达的可能,这全取决于诗人对诗艺的把握。施笛闻觉得这种模糊性中的选择,是对译者才能的考验,也是翻译工作的迷人之处。此外,他们也就写诗时是否需要考虑到被翻译这个因素做了讨论,是保持最母语特点的表达忽略翻译因素,还是做更中性国际化的表达。但最终,他们一致认为,无论诗歌被翻译过程中丢失了多少原貌,诗的精神内核都不会消失。但语言的损失很难避免。他们也谈了些与韩国等其他国家诗人交流的情景,感慨任何一种语言的诗都不可被另一种语言完全接纳、复制。而翻译只能尽可能地寻找这个微妙的交点。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弓立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