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are you?I'm fine。Thank you,and you ?”外国人真的这样表达吗?他们学习中文时说出的话在语序方面为何又有些歪七扭八?没有真实语境的情况下,可能大家很难想象对方是如何在真实生活中进行交流的。近日,首都师范大学远程连线国外一所大学进行了一场线上文化交流活动,让彼此能了解各自真实的语言习惯,也让大家在体育、艺术、文化等方面有了更多认知。
据了解,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赵婴发起这样的活动已经21年了。赵婴坦言,跨越文化差异走进彼此后的互相欣赏,既能让外国人看到真实的中国人,也让我们看到了对方真正的文化。
“来过中国就舍不得回美国了。”美国人Brad是布法罗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学生,也是个十足的中国文化迷,平时喜欢看中国电影、喝茶,以及跳广场舞,他的妻子是重庆人,聊天时他会使用很多汉语,尤其喜欢使用“您”来称呼别人,乐意讲述他在美国学习中文的课堂是怎样的。
Brad参加过三期由首都师范大学与布法罗大学合作组织的跨国文化交流活动,他和中国的学生分享了自己年轻时在美国建造房子的经历,还与同学们探讨了中美建筑工艺和风格的异同。Brad认为中国古代工匠的技艺非常高超,并对古建筑的设计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喜欢旅行的Brad曾经和妻子一同来中国旅行,补办了婚礼、游览了重庆许多景点,还在群里分享了中国的美景和美食。同时介绍了美国传统食物苹果派的制作过程。
据了解,早在2019年该交流活动就设计了中美学生为彼此做旅行计划的内容,旨在让两国的学生展示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从两国同学精心准备的计划中可以看到,双方都全面细致地从地理环境、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和美食文化等方面展示着自己国家的魅力和文化。
在教育差异的环节,双方通过探讨,一些固有的认知被打破。比如有人认为美国的高中生活很轻松,没有繁重的课业和竞争激烈的高考。然而,通过美国同学的介绍,大家了解到他们的课程负担也很重,SAT升学考试的难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讨论前会预先设置一个主要话题,但在实际交流中,双方会自然流露出对各自生活的好奇,问题都很“接地气儿”。在问及校园生活的相关内容时,会讲述自己国家的购物节“黑色星期五”和“双十一”等。
同学们普遍发现自己与外国语伴的交流不止拓宽了视野,而且口语表达能力有提升,增强了自信。活动结束后,不少人还保持着联系,成为了语伴。
此外,有很多同学意识到了“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其中Winnie同学在日志中写道:在与外国语伴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这让她感到十分沮丧,所以决心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另外,在聊到中国古诗词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翻译总是欠缺一些原文的味道,并努力朝着一个优秀的译者方向努力,最大程度保留中国古诗词的原文魅力。
郭文是布法罗大学孔子学院的一位中文老师,她所在的学校与首都师范大学是姐妹学校,“我的学生都是学中文的外国人,三年前就开始了这项文化交流活动,每个学期,我们双方共有40余名师生参与,学生都很积极,每周都有互动,增进互相了解。”郭文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想和该活动的发起人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赵婴一直继续合作下去。
赵婴表示,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想法与郭文可谓一拍即合,“外语教学有一个说法,就是语言和文化不可分,所以这个活动有两个目标,一是学语言,二是学文化。恰好郭文老师特别希望她的学生们能有个语伴,我们的学生可以在现实语言环境下学英语和美国文化,他们则学中文和中国文化。”赵婴介绍,最初的创意就是想学外语,创造一个真实的语境跟外国人沟通。其实早在2001年,因开设网络辅助国际交流课程的需要,赵婴就通过拨号的形式与日本早稻田大学进行英语交流,后期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的学校逐渐开始加入,持续至今已有21年的时间了。
赵婴发现,跨越文化差异走进彼此后的互相欣赏,对双方来说,关注的更多的是共性的东西,既能让外国人看到真实的中国人,也让我们看到了对方真正的文化。
实习生 严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叶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