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旅业,尤其是旅游业关注度颇高。
4月7日,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这是继《关于抓好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纾困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后,不到十天内文旅部发布的第二份相关文件。此外,3月29日和4月6日的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及要用好政策手段扶持特困行业,比如在今年二季度实施暂缓缴纳养老保险费等支持措施,为包括旅游在内的特困行业纾困解难。
这些政策优惠“组合拳”可谓及时雨。“一季度的旅游经济运行综合指数为95.60,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了9.7和3.3,处于景气荣枯线以下并呈持续下降趋势。”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4月6日在介绍中国旅游市场一季度情况时不无忧虑地指出,十四部委的新一轮服务业纾困政策,虽为市场注入了信心,但不同所有制、不同领域、不同规模的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差异较大。“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以更大力度贯彻落实国家对旅游业的纾困扶持政策。”戴斌呼吁道。
高端市场消费坚挺,下沉市场成为旅游业新的蓝海 新华社
现实因素影响落地 业界呼吁熔断调整
政策设计有着好的出发点,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受旅游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多方现实因素的影响,业界对优惠政策的落实存在不同的声音。对此,戴斌坦承,需要“听见了所有应当被听见的声音”。
当下,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最困难的点在于资金,现金流的压力是旅企普遍面临的难题。其实,新一轮政策也推出了对应的金融支持举措,鼓励银行纾解企业困境。但银行贷款面临重重门槛,手续也较为复杂,优惠落地过程中繁琐的步骤使得最终的政策收效打了折扣。戴斌无奈指出,“如果一个政策还需要那么多人去解释,去解读,还需要那么多手续去办理,那可能到了企业手中,大家有时候会精疲力尽。”
地方政府同样是影响政策落地效果的重要因素。戴斌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地方各省市如浙江、江苏、深圳等地也出台了普惠性的企业支持政策,确实给到了企业政策优惠,但在覆盖面、参与度上,尤其是给到民营企业的机会,依然比较有限。
目前,部分企业确实在优惠政策下获得了一些收益,但业界期待可以让受益范围更加广泛,比如旅游商、OTA和旅游投资机构也可以进去,获得同等发展机遇,共享政策优惠利好。比如,《通知》制定的旅游企业承接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活动规定中,也特别提到要对有关部门以星级、所有制等为门槛限制相关企业参与政府采购的情形及时予以清理,但在实际执行中,获取政府项目的企业结构仍然很不均衡,对激发民营市场的活力产生了一定阻力。
对于从业者呼声较高的“跨省团队游熔断机制”更改问题,本轮政策提出后续会适时研究调整相关举措,但目前尚没有给出明确的调整时间。省内出现一地中高风险区,全省旅游业务自动“熔断”。“跨省团队游熔断机制”政策实施以来,各省发布的跨省团队游“暂停”与“恢复”通知,据不完全统计已超百余次。动荡的跨省游态势给市场供需两端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因而自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业界对“跨省熔断”改“跨市熔断”“跨县熔断”的呼声一直未停。
中国旅游协会副监事长吴国平曾建议适时调整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的熔断机制适用范围,由“跨省团队游熔断”调整为“跨市团队游熔断”。张致宁也预测,当上海和吉林的疫情得到全面控制,“跨市团队游熔断机制”或将成为现实。
戴斌也表示,如何处理好精准防控,需要地方政府进行一定的创造创新。“疫情当然是需要防控,但是更要防止一种恐慌情绪的蔓延。”戴斌认为,需要既做好疫情防控,该过什么样的日子还过什么样的日子。
行业内部积极自救 政企形成脱困合力
外部政策优惠利好,旅游业内部同样积极寻求自救。疫情下,旅游市场呈现出了新需求、新态势,不少旅游企业根据新需求特性,优化提升产品供给结构,挖掘出了新的市场增长点,实现了自救脱困、转型升级。
今年1月,《“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发布。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将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需求转变,供给也应配套优化升级,旅游业内部供给侧的改革迫在眉睫,而疫情这一因素则加速了旅游业内部革新到来的时机。不少旅游企业正是把握住了新需求、新方向,在疫情下也交出了一份可观的答卷。
随着本地游、周边游逐渐成为游客出行的主流选择,城市周边公园、郊区民宿迎来发展机遇,城郊民宿借着这一机会优化民宿软硬件设施,部分民宿达成超越城市民宿的服务水准,以更优质的服务吸引到了更高端的客群。途家民宿数据显示,清明期间北京独栋别墅的每晚预订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了15%,高净值人群本地游需求对周边高端民宿的带动效应显著。高端市场的消费坚挺,下沉市场也成为旅游业新的蓝海。
同程旅行正因锚定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们,创下年付费用户大幅增长至两亿人次的历史新高。无独有偶,2022年春节期间,全国出游游客中农村居民占比达38.1%,同样刷新了历史数据。小城、小镇、农村,是一片需求上升、前景广阔、等待旅游业开拓的沃土。
与此同时,Z世代消费者彰显出了愈发强劲的消费力,个性、新颖、定制化的旅游产品走俏,“机票盲盒”“电竞酒店”等新产品成为爆款,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热度攀升。国潮热、文化热则带动了文化旅游市场,春节期间有91.4%的游客参与了文化体验活动。
有些本来面向境外市场的旅游企业也在积极转变心态,在本土本地寻求新的市场机会。比如马蜂窝正在打造周末本土旅行,将低频的旅行提升成一年52次的周末玩乐。
马蜂窝数据显示,从去年7月到今年3月,“周末请上车”已经开展了包括露营、探洞、桨板瑜伽、飞盘、冰壶、骑行、Spike ball(迷你排球)、飞蝇钓、水下曲棍球、即兴喜剧、黑胶、摇摆舞、室内冲浪等不同主题的周末活动近100场。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有用户复购了8个不同场次的活动,付费最多的用户总共花费了10000多元。在“周末请上车”的消费用户中,33%的用户均为新注册用户,年龄段为25-35岁占比最高。“这半年的实验,说明这个模式是跑得通的。”马蜂窝的工作人员道。
可见,旅游市场虽大盘受疫情影响萎缩,但并没有完全“熄火”,而是在新的方向萌生了火苗。把握游客需求转变、耕耘新兴细分市场,挖掘、创造新的增长点,成为旅游企业在疫情下谋求生存、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外部政策帮扶“输血”,内部行业创新自救,政企双方已经为度过眼下旅游业的困境形成合力。戴斌认为,虽然外部环境依然具有不确定性,但国民经济仍然表现出了固有的韧性和发展定力。国内旅游市场在短期和局部可能有波动,但是长期复苏向好的趋势不可逆转。如果疫情在四月中下旬得到全面控制,过去27个月积累的出游力可能让旅游市场走出三月份的“倒春寒”,并带来一个令人期待的“小阳春”。
中国旅游研究院4月6日预测,2022上半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为19.0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1.71万亿元,同比会有小幅的正增长,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2%和6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