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五唯”后学术评价如何更好推动学术创新?
科技日报 2022-04-01 12:05

“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和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建设等共同构成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就目前来看,学术评价体系建设成为我国学术发展的瓶颈之一。”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发布论坛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玉梅研究员指出,怎么有效突破,形成与新时代中国学术繁荣进步所需要的和相匹配的学术评价体系,可以说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在这场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承办的论坛上,来自不同机构的学者,阐述了他们对于“破五唯”后学术评价的困惑与思考。

学术评价必须要多元、分类

“科学合理及时地识别创新,推广创新是学术评价的根本使命。学术评价体系应该对推动学术创新有坚定的使命感、有效的针对性、良好的引导力和一定的包容度。”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杨红艳编审指出,学术评价推动学术创新,是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共同需求。

杨红艳介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选文、评文时,把推动学术创新作为学术评价的根本使命。评价对象“不问出身”,只看论文创新程度和质量;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则坚持同行对论文内容价值的分类直接判断。

对其他机构来说,要如何做学术评价?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卿教授直言,“破五唯”之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存在三大痛点:项目与成果评审之痛、机构评估之痛与人才评价之痛。在这些评价中全部存在新标准缺失的问题。“有时候,‘自家和尚念不了自家的经’,我们也希望第三方机构能够有所作为。”

《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韩召颖教授指出,“破五唯”后立什么,是困扰大家的共同问题。不过,如果想再找出一个唯一的、公认的标准,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他指出,必须采用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方法。

文科学术评价带有鲜明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且人文学科成果多以著作呈现,代表作评价成为新时代文科评价的基本原则之一。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姜春林教授做过关于代表作评价的研究。他感慨,学术评价是一项高度复杂和有挑战性的工作,任何评价方法和体系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在不同的评价场景下,评价指标体系也会有所差异。评价方法要为评价目的服务,效果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他期待,我国能建设专业的书评数据库,构建学术评价研究共同体,并更多利用技术的力量,比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大规模著作全文本挖掘技术应用。

学术评价手段不能一味复杂化

浙江工商大学学术评价与科技统计研究院院长俞立平教授则认为,代表作评价也存在适用范围的问题。

比如,它缺乏规模评价的视角,无法进行跨学科比较;同一学科不同研究类型的学者代表作难以比较,学科异质性影响代表作评价效果等等。而在同行评议的层面,评审专家也有学识局限。

俞立平大胆指出,不宜随意扩大代表作评价的适用范围,尤其在宏观评价如学科评价中不建议采用代表作评价。分类评价进一步细化是代表作评价应用的前提条件,要建立量化考核与代表作制度兼顾的评审制度,提高代表作同行评审的规范性和质量,给高校一定自主权,并建议推广一些新的文献计量指标。

另外,论文数量、论文引用影响因子等指标宏观评价中应继续发挥作用。“评价技术、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既不能简单化,也不能一味复杂化。”俞立平说。

“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可能还是客观评价的部分。但如果简单回到以主观评价为主的维度去恐怕也不行。”王玉梅建议,关键之处可能还在于改进和完善我们现有的各种客观评价方式,比如说把各种学术期刊办得更好,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审稿、用稿程序和高质量稿件的遴选机制,加大对包括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在内的各类二次文献传播平台客观评价数据的利用等。

“学术评价并不是对科研成果考核等级的一个简单评定,它是学术研究共同体的一种总体性精神文化氛围和共同协作的工作机制。”王玉梅强调。

文/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新知|中文世界首译!阿奎那解读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代表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6
历史|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新著,透过民间契约文书看传统中国的经济脉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0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6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高端论坛召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5
人才评价改革未来如何部署?教育部回应
光明日报 2024-02-19
第七届中国学术评价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围绕原创学术概念及示例展开研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7
首师大成立人文社科学部,搭建跨院系学科的交叉学术平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6-25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202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高转载期刊、机构名录和重要转载来源作者
人民网 2023-04-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