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题材大剧《人世间》正在热播中,豆瓣开分8.1。50年的时间跨度,周家五口人的跌宕命运让观众牵肠挂肚。故事推进到改革开放,一个名叫彭心生的年轻人闯入了深圳的春风中。他是大时代中的一个小人物,但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呈现留下了一个属于年轻人的截面。
饰演彭心生的洪浚嘉,是一名90后演员。他出生成长于香港,却选择了一条与身边同龄人不太一样的道路——北上北京电影学院念大学,今年已是他在北京生活的第十一年。
洪浚嘉在家和家人说闽南话,小时候上学和同学说广东话,在英国上学时跟中国留学生学会了普通话,到北京上大学,室友有好几个东北人,这让他一度达到“东北话四级”。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在北京待久了的他,时不时蹦出一个“儿化音”。
“我作的最对的决定,就是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现在我一直跟我香港的朋友讲,快来内地看一看,学习也好,工作创业也好。这是继改革开放之后,时代给年轻人的又一次机遇。”洪浚嘉说。
彭心生代表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青年群体
接到《人世间》的剧本后,洪浚嘉马上找来原著看,没想到一边读,这个大男孩一边哭得稀里哗啦,“我是一个泪点比较高的人,但小说真的很细腻,不是那种狗血的刺挠,而是讲了老百姓50年的生活史诗。有时候看得挺难受的,但又看到了他们的自尊自爱自信,在困境前绝对不低头”。
只是,看完小说,洪浚嘉有一个疑问,他问导演李路:“导演,我好像没怎么看到彭心生?”
这个在原著中出场不多的人物,在剧中被“加了很多戏”。彭心生在剧中的出场年龄是20多岁,正是洪浚嘉现在的年纪。小彭从农村来,刚到深圳,人微言轻,但在厂子生死存亡的时刻,敢于站出来说话,这样有智商又热血的年轻人,洪浚嘉觉得自己该向他学习。
彭心生代表了改革开放初期一个青年群体:他们出身草根,文化层次也不高,从家乡走出,来到城市,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敢为天下先,奋发向上,打拼出一番事业。时代和年轻人互相成就,成长于改革开放浪潮之中,他们的父辈更多考虑的是温饱问题,而他们想要更美好的生活,进而思考如何为国家作一点贡献。
洪浚嘉这样理解角色:“也许他们最初并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也讲不出大道理,只想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国家正好创造了这样一个激情澎湃的时代,让他们最终达到了一定的人生高度。”
虽然彭心生是几十年前的年轻人,但在洪浚嘉看来,他身上仍有很多值得当下年轻人学习的地方。其中一点,就是终身学习,“学历、技能今天够用,也许明天就会被淘汰。但只要永远学习,这个世界无论怎么变,我都跟得上,就永远年轻”。
现在有的年轻人说“躺平”,洪浚嘉觉得更多是开玩笑式的自嘲,“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机遇,我们不怕自嘲,说明我们更从容了”。
父亲成“表演顾问”,指导怎么拿“大哥大”
为了让观众重回上世纪80年代,《人世间》剧组下了“血本”,道具不用说,连整条街都得一起“穿越”。有一个场景原定到深圳实景拍摄,因为疫情等原因只能在吉林搭景。但要还原南国风貌,剧组从冬天等到了春天,春天还不够,一直等到暮春初夏,树的绿色才有了深圳的感觉。
有一次在剧组,洪浚嘉看到一辆皇冠大轿车,本以为就是一辆摆摆样子的道具车,没想到一踩油门,跟新车似的就开出去了,“也不知道从哪儿找到这些古董”。还有传呼机、“的确良”的衣服、蝴蝶牌缝纫机、海燕牌收音机,这些以前只听过名字的老物件,洪浚嘉在拍戏时头一回看齐了。
巧合的是,彭心生的故事,几乎就是洪浚嘉父亲当年的经历。父亲出身福建农村,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他是最小的一个。轮到他时,家里已经没有钱供他念书了,他只能早早出来打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父亲一步一步从在深圳当工人、跑销售,又机缘巧合到了香港,一天干四五份工。在洪浚嘉的童年记忆中,一天只能看到父亲两三个小时。
渐渐地,和彭心生一样,洪浚嘉的父亲有了自己的事业。这次知道儿子要饰演这样一个角色,父亲自发地成了“表演顾问”。“在他身上,我能找到很多支点,让我明白,那个年代的人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洪浚嘉说,甚至那时候的人怎么带水壶、怎么拿“大哥大”,父亲都给了很多意见。
彭心生的剧照一出,父亲恍惚中仿佛看见当年的自己。
演完这部戏,洪浚嘉如同重走了父辈的路,将过去只从父辈口中听到的碎片记忆缝合了起来,理解了父辈人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中国又是如何成为今日中国的。
上一代人从小地方出发去看世界,现在世界要来看我们
这是洪浚嘉和李路继《巡回检察组》之后的第二次合作。“第一次见到李路导演,我还是个大三学生,他正在筹备后来成为现象级的剧作《人民的名义》。那部戏没有什么适合我的角色,但他说我挺有特点,留下了我的简历。本来以为只是一句客套话,没想到后来真的找到了我,这是大导演给年轻演员的机会。”洪浚嘉说,“他对演员的要求是,真诚,不要套路,不要技巧,只告诉想要的感觉,具体怎么表现,让演员自己去理解。”
从《破冰行动》中的钟伟一角,洪浚嘉开始走入观众视野,后来陆续出演了《巡回检察组》中的黄四海、《埃博拉前线》中的乌尔曼等角色。一个年轻男演员,履历上几乎都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
“咱这条件也演不了青春偶像派,外形有比我优秀十倍百倍的。”洪浚嘉笑着说,“演员演戏,有时候是一种消耗,但不能一直消耗,需要从一些作品中汲取营养。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中,我能把对生活的感悟放进去,这是其他类型作品可能做不到的。”
一直到上大学前,洪浚嘉都在香港生活。1997年香港回归,他还是个小孩子,看到电视上放升国旗、奏国歌,他很骄傲地跟爸爸说:“这个歌我会唱。”每年春节,他都和家人一起回福建老家过年。寒暑假电视上放的《西游记》《葫芦娃》,都是他的童年回忆。
因为每年都要回内地,父亲也有公司业务在深圳,洪浚嘉亲眼目睹了深圳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最直接的印象是:“小时候,香港有的东西深圳可能没有;后来,香港有的深圳也有;现在,深圳有的香港不一定有。”
而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变化,洪浚嘉说:“就像《人世间》剧里讲的,以前企业里要论资排辈,干多少年当组长、多少年当科长,而从彭心生这一代人开始,能者居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这是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改革开放”,这也是改革开放的意义。“像彭心生、我的父亲,他们那一代人是从小地方出发、去看世界。现在,世界要来看我们。”洪浚嘉说。
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