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青年,在“暴风眼”逆风成长
中国青年报 2021-07-01 11:29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习近平

目睹过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人类,正试着与其共存。眼下,在中国,全民新冠疫苗接种剂次超12亿。有外媒评价,中国“惊人的”接种活动其规模和速度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实际上,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个100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上,中国不只一次展现了大国速度:用1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在后续的几场散发疫情中屡战屡胜。

像面对历史上经受的任何一次磨难那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同心聚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彰显了一个百年大党的初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与此同时,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抗疫,目前已向全球累计供应3亿剂次新冠疫苗,包括向80多个有急需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向43个国家出口疫苗。可以说,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担责尽责,展现出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担当。

而支撑起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担当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以及千百年来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经此一役,更多中华儿女坚定了对国家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面向新征程,他们信心倍增、底气十足。

众志成城

今年春天,来自全国的抗疫医护人员又一次来到武汉,共赴一年前的“樱花之约”。

去年3月,“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总攻已经发起,彼时处于封城中的武汉,汇集了全国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疗人员、90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

其中,不少当时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下飞机时才知道各自要对口支援的医院,而距离他们的集结仅过了几个小时。

一切都在紧急加速,只为更快一点“跑赢”病毒。来自党中央的科学决策一经下达,两座6万多平方米的医院在10多天内建成使用,大规模改建16座方舱医院、迅速开辟600多个集中隔离点,10多个省份20%以上的重症救治专业人员星夜出战,800余万件防护服、1000余辆负压救护车、超过7万台医疗救治设备即刻就位。

几乎在最短时间内,同心抗疫的中国人扭转了医疗资源和物资供应极度紧缺的局面。两度抗疫、获得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院士后来用医学生的一句誓言描述医务人员的初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回望武汉疫情防控的决战时刻,14亿中国人守望相助、共同托起生命。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筑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在昼夜不分的研究室,科研人员奋力攻关,为病毒溯源,守护医疗安全;在全民不聚集、主动居家隔离的日子里,快递员、志愿者冒险奔忙;在机场等重要关卡,武警部队官兵抢运物资、火线接力……一个个党支部就是一个个战斗堡垒,哪里最危险、哪里最艰苦、哪里最需要,党员都在第一线。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共产党员张定宇身患绝症,妻子被感染,他却顾不上照顾妻子,在抗击疫情最前线奋战。他对同事们说:“现在,我的时间不多了。在这最后的日子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抢回更多患者;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和大家一起,跑出病毒的魔掌。现在,形势万分危急。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保卫武汉!”

说完,他用尽全身力气,站起来,一跛一拐地走向前台,双手抱拳,深鞠一躬:“拜托大家了!”

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

与此同时,一大批青年将青春定格在生死瞬间。在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他们学着前辈的样子,无畏、细致,保持镇定与专业,穿上防护服,成为患者最信赖的人,很多人在火线递交了入党志愿书。

人们用“没有生而勇敢,只因选择无畏”致敬生命守护者。望着那些稚嫩的面庞,长辈们都说:“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

“他们仿佛一天就长大了。”疫情中“挂帅出征”的中央指导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这样评价这些孩子,他称年轻一代“值得信赖、充满希望”。

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短短十几天时间就拔地而起,一家一家的方舱医院以最快的速度被改建启用、收治患者。而“基建狂魔”“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千千万万的90后、00后建设者。他们“不计报酬,不计成本”,24小时驻守在工地,困了就躺下休息一会儿,管子上、塑料堆上……只要稍微软一点,躺下就能睡着。这些年轻工人们的睡态被记者拍摄下来,感动着全国的电视观众。

中国青年选择离患者更近、离人民更近,以生命赴使命,用行动书写战“疫”一代的担当。据统计,截至2020年3月底,全国165万余名团员青年迅速集结、7.4万余支青年突击队组建完成,共青团招募应急志愿者170余万人,支援医疗救护、联防联控、应急物资生产运输等最吃紧的领域。

在崭新的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将英雄的人民写入新年贺词,“每个人都了不起!”

尊重科学

直到今天,中国仍在为全球抗疫提供中国智慧,包括实施精准的社区封控管理、科学开展核酸筛查和病例追踪。在这场被称为“史诗般救援”的举国行动中,尊重科学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秉持的原则。

在抗疫最胶着的时候,中国的病毒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等领域专家及时开展疫情形势分析研判,提供疫情防控策略建议。针对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国先后制订和修订8个版本,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的中药西药和治疗办法,被多国借鉴和使用。

在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思路下,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支撑。用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社区卫生首席专家吴浩的话来说,后来划定封控范围等防控措施,都能从此前的防疫举措中找到依据。

到2020年6月2日,武汉公布全民核酸检测结果,“没有发现确诊病例”。这场历时10多天、覆盖近千万人的检测,让曾经处于疫情“暴风眼”的武汉更加自由安全地走进新的生活。

但从“战时”向“平时”转换并不容易,进入后疫情时代,整个世界都在面临一场疫情防控的持久战,而中国早已有所积累。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挥部署,中国实施分区分级精准施策防控策略,建立从中央到社区各层级的联防联控机制,坚持分类指导。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一个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正在形成。

得益于常态化防控机制保障的中国民众也逐步开始了解防疫等公共卫生知识,在这场全民参与的病毒阻击战中,完成了一次全面展示公众科学素质的大考。

如今的中国老百姓,已经习惯进入公共场所时扫码登记,并熟悉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的调查步骤。大家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理解科学,一些在国内局部地区出现的确诊患者,还会主动申报发病前14天内的活动轨迹,配合流调人员确定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人人都是防疫者”正逐步成为现实。在吴浩等公卫专家看来,越来越精准的防控有赖于指挥体系更专业的决策、各部门更高效的协同与越来越高的民众素质。

普及防护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疫情期间,聚居在上海浦东新区碧云国际社区的外国人常说“在中国,让我感到安全”。社区提供的中英文双语版防疫信息、配套的消毒方案,让这些外籍家庭在此安居乐业。

人民至上

无论是指挥与病毒短兵相接的生命大救援,还是部署常备不懈的疫情防控,一个朴素的理念始终主导着中国共产党的判断: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于一切。

在疫情暴发初期,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成为党中央确定的首要任务。后来被收治的患者里,年龄最小的出生仅30个小时,年纪最大的一位患者108岁。在武汉,780名新冠肺炎患儿全部平安出院, 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救治成功率近70%,而确诊住院患者的所有医疗费用全部由医保报销、国家承担。

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不计代价、不讲条件,只为人民。在抗疫的特殊时刻,不同岗位、不同身份的青年一代开始思考“人民”一词的涵义,在自己的战“疫”轨迹里体悟“人民二字,重若千钧”。

生于1997年的朱海秀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ICU护士。她瞒着父母,加入广东支援武汉疫情防控医疗队,成为年龄最小的队员。

在日记里,朱海秀写下自己的害怕与坚定。她无法入睡,每次一闭眼都是病房里一个个病人的模样,“是心痛,是怜悯”。这名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知道,身为党员要“敢勇敢,敢奉献”、作为医护要救助病人,但她更清楚:“满腔热血,投入任务。无论什么身份,我们都是中国人。”

正如钟南山说的:“在这次新冠肺炎防疫的过程中,无论在医疗还是科学领域,青年科学家和医护人员占了百分之六七十以上。不论是在疫情早期社区层面的群防群控、建立方舱医院,及时将患者和健康人分开、救助重症病人,还是早期快速诊断、预测病情、救治手段、疫苗研发等方面,他们都是主力军。”

历史铭记中国,也记住了年轻、自信的战“疫”一代。在更广阔的未来,这一代接受过疫情淬炼的青年将逆风成长、接续奋斗,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绝对的主力军。

文/朱彩云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天坛公园青年突击队:在抗疫一线收获成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05
海南:近六万青年志愿者集结战“疫”一线
中国青年报 2022-08-23
易烊千玺等诠释青年担当 《中国医生》展现抗疫“青春力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6-29
《中国医生》定档7月9日 张涵予 袁泉深入“疫情暴风眼”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6-22
2020北京市政协委员“战疫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1-21
致敬抗疫先锋 金融街青年讲述战“疫”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8-03
1500件实物档案记录武汉战疫
楚天都市报 2020-06-14
小学生复学“第一课”:在战“疫”中成长 向阳而生
中国新闻网 2020-05-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