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工委公布《广州市养老服务条例(草案)》,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该草案提出,公共交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等公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不得强制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网络预约等智能技术。(3月1日《南方都市报》)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横亘在老年人群体面前的“数字鸿沟”现象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对此,媒体不断呼吁,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积极倡导,同时再加上老人的子女家人,积极教授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以及各种手机APP的应用,对解决问题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像广州市这样,以地方立法的方式,保障老年人在数字时代的个人权益,还比较少见。
按照《广州市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的规定,电力、水务、燃气、通信、公共交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等公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在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日常生活时,不得强制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网络预约等智能技术,在各类老年人日常生活场景中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
这一草案之所以值得肯定,在于它一方面承认了老年人所面临的“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但是另一方面,又没有把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消除“数字鸿沟”上,而是要求公共交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等公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为老年人群体保留传统的服务方式。
我们之前把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消除“数字鸿沟”上,而要消除“数字鸿沟”,说白了就是要教授老年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以及各种软件的应用。但是客观而言,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一部分老年人可能有用,但是对相当数量的老年人,却未必有用,因为很多老年人年事已高,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都比较低,也没有主动学习这些新事物的意愿。另外一点,不管是智能手机,还是各种应用软件,更新换代很快,老年人好不容易学会了使用某款智能手机,以及一些应用软件,结果新的手机又出来了,应用也更新了,功能更多样了,很多老年人又将变得无所适从。
但是不管你会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和软件,像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却是一种刚需。在这种情况下,“无为而治”对于这些老年人群体可能更加现实一些,也就是不强求他们去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和掌握各种应用,而是沿用他们已经沿用了几十年的生活习惯,在医院排队挂号,乘坐公交车使用投币或老年卡等等。
我们当然欢迎老年人主动学习新的生活技能,能够通过智能手机完成一系列的服务和消费,但是我们也要尊重老年人自己的意愿。面对“数字鸿沟”,和谐的社会画面是,一部分老年人掌握了智能手机的使用,而另外一部分老年人,仍旧喜欢传统的服务方式。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这两部分老年人的诉求都能够得到满足。
文/苑广阔
图源/新华社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