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完餐看一下摄像头就能完成支付,住酒店刷脸后才能登记,上公厕用厕纸也得刷个脸才能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脸”的应用场景被不断拓宽。(8月5日《广州日报》)
在人工智能成为新基建的背景下,人脸识别技术有其先进性和高效率。也因此,现实中,“脸”的应用场景不断增加,但问题是,这其中有多少真正需要人脸识别?其中有不少或就是以为人脸识别技术看似“高大上”而瞎赶时髦,而相关专家表示,人脸识别技术不是万能的。比如丰巢快递柜曾试点“刷脸取件”,其后被发现使用打印的取件人照片,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刷脸打开快递柜取件。
而且,人脸识别的滥用,还有违法之嫌。《民法总则》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取厕纸都要刷脸”之类显然与此不符。
对于人脸识别的滥用,尤其要强调的是,“指纹、人脸、虹膜等信息均属于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人脸识别信息作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一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收集、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基于身份验证等需要收集相关信息后也应尽到严格保管的责任和义务。技术发展使人脸识别的应用成为一种趋势,但并不意味着人脸信息可以随意收集,目前,个人生物信息被过度采集和滥用的风险已不容忽视。
无疑,在实践中,不管什么机构以什么理由采集个人信息,都要遵循“必要”“经得同意”“披露使用规则”“有效安全保护”等几大要点。法律人士表示,“在收集公民信息的时候,要先掂量一下自己是否具备以上的条件和技术,否则一不小心就会越过法律的边界。” 显然,于“进小区取厕纸要刷脸”,尤其需要先“掂量”一下,滥用需要付出怎样的风险成本。
文/钱夙伟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