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爸爸“出差”就是去“打病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7-05 11:00

编者按:北京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发生以来,多家医院派出医疗队员驰援一线核酸检测现场和隔离病房。几个月前,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曾义无反顾奔赴武汉前线。上次出发,还是寒冬;如今,酷暑已至,而他们再次成为“逆行者”。这一刻,他们都是战士;这一次,他们要保卫我们的北京。

北京口腔医院援地坛医院医疗队平均年龄30岁,医生2人,护士4人,全部为党员、团员。其中5人刚刚结束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的支援任务和休整,与家人团聚不到一个月。6月15日下午收到通知支援地坛医院,他们二话不说,收拾行装,再赴一线。

本次领队毛明惠是头颈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在春节期间筹备抗疫医疗队时就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并作为第一批援小汤山定点医院医疗队副队长在小汤山奋战了44天。

3岁的女儿可能还理解不了爸爸的工作,只能每天通过视频聊几句,毛大夫告诉女儿,“爸爸,出差了,在家乖乖的。”这次再赴地坛一线,毛大夫和女儿说的依然是“出差”。可女儿知道,爸爸出差就是去“打病毒”的!

麻醉科主治医师曹晨,也是最早报名参加医疗队的,作为后备队成员,曹晨始终积极请战。她说,因为我们是医生,这是使命,不管去小汤山定点医院、地坛医院支援还是去为社区居民采集咽拭子,能体现一个医护人员的价值,国家需要我们,我们就去!

远在合肥的爸爸妈妈虽然担心,但也支持和理解女儿的选择,每天守在电视机旁,关注着所有与地坛医院相关的信息。在父母看来,每一个身穿防护服在病房忙碌的身影,都是自己的女儿。

护士赵妙然为病人输液

护理组长陈伟今年37岁,是本次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也是在临床工作时间最长的,在十几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作为第一批援小汤山定点医院医疗队成员,陈伟第一批穿上防护服进入隔离区,5个小时下来,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大家都说,已经感觉憋气近乎极限了,而陈伟从没有说过苦和累,总是面带笑容,给人积极乐观的印象。没人知道,那时候,陈伟年幼的孩子还在山西老家跟着奶奶,她上一线的消息也没有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

90后护士田婧是麻醉科的业务骨干。团队意识强,热心,肯吃苦,是护士长对田婧的评价。得知医院组建医疗队,田婧第一时间报名,她说,我想尽我的力量支援一线,不怕吃苦受累,家里没有负担。

3月15日,田婧随北京口腔医院医疗队出征小汤山;时隔3个月,她再次奔赴抗“疫”一线。6月16日,田婧和医疗队员们抵达地坛医院,第二天上午就进入隔离病房开始工作。

超过30℃的天气,普通人坐着不动都会冒汗,田婧说,干活儿不怕,就是热。和小伙伴们裹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污染区的外走廊穿梭忙碌,内穿衣被汗水浸湿是常态,小伙伴们开玩笑说,每天“汗蒸”一下,皮肤都变好了。

护士赵妙然是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自带北京姑娘身上的洒脱,看似轻描淡写,心中眼中却满是坚定。她说,经历过小汤山的洗礼,再去地坛也没什么,反正我们都能做好防护!

在地坛医院经过基本的培训和考核,就真正进入隔离病房,输液、发药、测生命体征,一系列的工作在赵妙然看来和自己原来的工作“好像也没啥区别”。只是防护服、护目镜给基本操作增加了难度,输液看不清,就靠摸。

护士张倩萌是本次医疗队中唯一的一个门诊护士,也是援小汤山医疗队成员之一。收到援小汤山医疗队要出发的消息时,倩萌正在急诊上班。在医院,她坚定地说:“家里没有负担,保证不辱使命。”下班后,却直奔妈妈家。儿行千里母担忧,何况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这次再赴地坛抗“疫”一线,倩萌怕妈妈担心,只说去采集咽拭子,没说进了隔离病房,每天通过微信报平安,让妈妈放心。结婚不久的丈夫给了倩萌莫大的支持,隔几天就会去帮倩萌陪陪妈妈,让老人安心。

倩萌说,天热了,体力上消耗比较大,但上一线让自己各方面都成长了许多,无论是心理上、业务上都是锻炼成长的经历,一边工作,一边和来自各个医院的老师们学习,很有收获;在这里,一定尽己所能,不辱使命。

文/北京口腔医院武超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为抗疫青尽全力的突击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25
白衣执甲护舱生 心中拨亮天使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13
护士节独家专访:小汤山方舱医院护士李长洁讲述方舱里的战疫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12
疫情就是命令 北京积水潭医院医疗队17人驰援地坛医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08
打赢这场硬仗!小汤山方舱医院成立临时党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5-06
解放军来了!空军军医大学150人医疗队紧急增援西安医院
华商报 2021-12-28
新发地相关疫情首例治愈患者出院:所幸家人都没有感染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06-29
北京18家市属医院抽调102名医务人员驰援地坛医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6-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