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非典”肆虐之时,华晨和宝马无畏风险成功“牵手”,开启了一段中国汽车行业合资合作的佳话。伴随对中国市场的坚定投入、持续深耕,华晨宝马用实际行动打破质疑,携手改写国内高档车市场格局。
2020年,波及全球的“新冠”疫情再次冲击车市,车企或可以华晨宝马为经验借鉴,在危机之中练好内功,以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更有底蕴的品牌形象面向“后疫情”时代的机遇。
危难之中,往往伴随机遇。在以《重温2003》为题,对汽车行业共同走过的2003年做了一个系统回顾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选取了几个崛起于“非典”之后,并在各自领域获得成功的车企案例,通过分析其发展历程,为企业提供借鉴、提振业界信心。今日,让我们共同看看,牵手危机之中,携手改写中国高档车市场格局的华晨宝马。
4月1日,华晨宝马铁西新工厂开工仪式在沈阳举行;2月27日,第300万辆国产宝马汽车——BMW 5系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迎来下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华晨宝马一方面为疫情防控积极捐款捐物,一方面科学、有序地组织复工复产,为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推动汽车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4月1日,华晨宝马铁西新工厂举行开工仪式
而不断传来的好消息,则在彰显华晨宝马在华发展、投资决心的同时,更为汽车业界齐心战“疫”,恢复正常生产运营提振了信心。正如华晨宝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魏岚德所说,“我们将一如既往保持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不遗余力地作出贡献。”
回想当年,华晨宝马也正是诞生于一次大疫之中,并由此开启了一段中国汽车行业合资合作的佳话……
2003年5月,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华晨、宝马“患难见真情”
2003年5月,在“非典”疫情仍肆虐之时,宝马“出人意料”地与华晨牵手,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大东工厂也随即建设,从而掀开了中国高档车市场的崭新篇章。
最初,这对“冷门”组合并不被所有人看好。首先,华晨宝马不仅需要从市场地位牢不可破的一汽-大众奥迪手中抢得一杯羹,还需“提防”即将到来的北京奔驰的挑战;当年,国内高档车零部件体系尚不健全,即使合作,华晨宝马车型的国产化率也将很低,难以形成价格优势;此外,华晨还正处于产权纠纷漩涡中;再加上肆虐的“非典”……
对此,华晨宝马用实际行动打破了所有质疑。2003年10月,首款国产宝马——华晨宝马BMW 325i正式上市;次月,华晨宝马BMW 530i也开始在中国销售,该车虽几乎99%的零部件均为进口,但也丰富了华晨宝马产品矩阵,为后续发展做好了铺垫。
华晨宝马BMW 325i
2003年,国内车市的表现同样“出人意料”,不但未因“非典”而沉沦,反而延续了2002年的高增长。当年,中国汽车总销量439.08万辆,同比增长34.21%,其中轿车更是销售197.16万辆,同比增长75.28%,为华晨宝马的发展提供了沃土。
最终,宝马2003年在华销量由上一年的6677辆,猛增至18679辆,其中就包括3052辆在中国生产的3系列和5系列轿车。
2003年只是华晨宝马刚刚“牵手”后的小试牛刀,此后,华晨宝马发展逐步提速。铁西、新大东两座技术水平一流的工厂先后建成投产,宝马1系、2系、5系、X1、X3等车型相继引入国产,宝马的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加深,并逐步形成了如今年销72万辆的市场规模。凭借于此,2019年,宝马首次夺得国内高档车市场销量冠军。
疫情后时代危中有机
“非典”没有退缩华晨和宝马的合作决心,更没有阻挡华晨宝马的发展步伐。如今,新冠疫情笼罩下的中国车市再次面临17年前的相似挑战,汽车企业或可以华晨宝马为经验借鉴,以更加振作、坚定的姿态迎接短暂困境后的“好日子”。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中国车市相比2003年,又有太多的不同。2003年,中国汽车销量仅439.08万辆,车市规模正处在低位;同时,车价随关税下调而下降,购车刚需推动中国车市发生“量变”。华晨宝马当年正是抓住了这一机遇,几乎完整分享了中国车市的高增长红利。
BMW iX3
而截至2019年,中国车市已连续第二年下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价格早已无法成为左右消费者购车的唯一因素,这就更要求车企由“量变思维”转向“质变思维”。2020年,宝马首款纯电动运动型多功能车——BMW iX3就将在华晨宝马铁西工厂投产,并销往全球,从引入到输出,华晨宝马足以成为典范。
同时,2020年的中国汽车企业也拥有更深厚的“家底”。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拥有极为丰富的零部件产业布局,疫情退去后也将更为快速地实现复工复产;销售方面,线下遇阻,车企、经销商就开启了线上发布、卖车模式,全时无休。此外,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也大幅提高,远非2003年可比。
更重要的是,政策对车市的扶持同样给力。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确定了延长新能源补贴、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减征二手车企增值税等“三项举措”。而工信部、商务部等相关部委也频频表态、发文,促进汽车消费。
可以预见,疫情虽短暂停滞了车市的发展脚步,但在广阔消费潜力与政策积极引导的助推下,中国汽车产业的“由危转机”无疑值得期待。对于车企而言,也应在危机之中练好内功,以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更有底蕴的品牌形象,面向“后疫情”时代的机遇。届时,中国汽车由量变向质变的转换也将真正到来。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陈正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