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时,经对国内情况综合判断后,身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王晓辉果断决策放弃了国内工程安装公司,而将工程落实给印尼当地的施工队伍。
这一决策走在了中国和印尼政府出台疫情防控政策之前,使得工程进度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当地施工队伍保证了投资项目的继续快速实施,同时充分利用当地人力成本的优势,使得相关施工费用节约了近50%。
与诸多“走出去”的企业和投资者不同,王晓辉是从职业经理人和化工专家转型过来的第三代企业家,投资资金仅来自个人与家庭积累,项目投资总额与“一带一路”诸多大型项目相比可忽略不计。
这样一家民营企业,为何要在“一带一路”上走下去?疫情之下,身在海外的私人投资者又将面对什么问题?
为何投资印尼
王晓辉是浙江亚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棕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长,拥有浙江大学化工硕士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有过留学经历,曾在国内一家上市公司担任副总及油脂化学事业部负责人。
亚棕公司投资的项目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国家保税区,为6万吨/年天然油脂绿色化学品项目,预计总投资额约4000万元,流动资金约1亿元,预计2020年6月进入生产。
其中,一期项目主要产品为硬脂酸盐系列,俗称“金属皂”,应用广泛,主要应用于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塑料产品PVC(聚氯乙烯)生产过程的热稳定剂以及涂料、型材和线缆等。
据公开资料,在接下来的至少5年时间内,预计国内PVC产品的表观消费量将维持9%左右的增速,需求增长相对平稳,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为何选择到印尼投资?王晓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和印尼的双边贸易关系持续高速发展,并且印尼政府支持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
此外,印尼和马来西亚是全世界油脂化学品原料的主要供应地。2019年,全球棕榈油产量近8000万吨,其中印尼产量达到4300万吨,印尼是世界上棕榈油产量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因此,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利用原料优势,到印尼建厂生产油脂化学品是未来的趋势。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为支持棕榈油行业发展,印尼政府近5年来不断压缩毛棕榈油的出口量,2020年只允许出口产量的30%,并且为鼓励外国投资者前来投资,对棕榈油深加工产品免征出口关税。
从亚棕公司的投资项目看,可理解为“昆山模式”的反利用。事实上,外国投资者在印尼的保税区设立工厂,其设备、材料进口可享受免进口税、增值税和所得税,企业一旦进入经营状态只要承担利润所得税25%,印尼政府还给予了5年的亏损补偿期。因此,在距离全球第四大港雅加达国际码头只有1公里左右的保税区内投资油脂化学品生产,具有极大的区域优势和政策优势。
“雅加达的工业不具备优势,主要依靠进出口生意,因此产品运到全世界各地销售具备了物流成本优势。”王晓辉表示,项目投产后,有一半的产量会出口至中国国内销售。
疫情之下做到上下游协同
同一个生产内容的项目在印尼投资与国内有何不同?
王晓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项目投资的立项、审查等流程和国内几乎没有差别,都需要可行性报告、环评报告等上报和审批。而与在国内投资不同的是,印尼以及保税区的政府部门,可以让一些高新技术化工企业快速落地和发展。
由于项目产品的原料主要是棕榈油和金属氧化物,因此棕榈油的价格走势对下游客户会有很大的影响。王晓辉表示,产品的价格一般是随着油脂的价格波动而调节的,因此时刻保持着对油脂价格的关注,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国内的客户。
“疫情下,将自己在印尼获得的第一手市场信息和建议提供给客户参考,做到上下游尽可能高效协同。”王晓辉对此解释。
当前在海外投资,王晓辉最为担心的并不是新冠肺炎疫情对项目的冲击,而是希望避免贸易摩擦的常态化,否则对中国企业的发展较为不利。
王晓辉认为自己是“职业型”的企业家,不过在有技术有管理的同时,融资能力成为了初创企业的短板。
“核心团队来自浙大的博士,创业的初心就是做一家走向全球代表中国油脂化工企业,如果有贷款支持,我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和团队,在国内生产和定制设备,加快产业布局和延伸。”王晓辉表示,如能贷款部分流动资金,他可以用国外的资产进行抵押。
有专家认为,类似王晓辉的中国第三代企业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的倡议,利用自身优势,从国内走向世界积极谋划国际化产业,以技术和人才驱动,走出了中国品牌国际化的一条新路。而民企在海外投资的项目,融资方面仍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