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期间,京城各大美术馆轮番献上“宝藏”展览,众多名家名作见诸世人,献礼新中国七十华诞。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大美之艺——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创造与美育影响”展
时间:2019年8月29日-10月7日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B展厅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亲切回信,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要“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并勉励中央美术学院“以大爱之心绘传世之作,以大美之艺育莘莘学子”。
值此回信一周年之际,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大美之艺——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创造与美育影响”,首次从美育角度全方面梳理中央美术学院的百年艺术创造成果,彰显“大美之义”的丰富内涵与美育价值。
本次展览回顾百年美院的创作历程,汇集了大量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经典作品,首次全方面梳理中央美术学院的经典艺术创造和美育影响。作品分成六个版块展出,分别是“第一版块:文化启蒙之美”“第二版块:正义抗争之美”“第三版块:屹立东方之美”“第四版块:劳动创造之美”“第五版块:天地自然之美”“第六版块:时代新貌之美”,多维度展现中央美术学院创造的“大美之艺”,同时编印了同名大型精品画册。
“为新中国造型——周令钊先生百岁艺术展”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时间:2019年8月30至2019年10月7日
今年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美术家、设计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杰出教授周令钊先生100周岁寿辰。周令钊先生被誉为“国家名片、国家形象设计师”“公共艺术先驱者”“新中国设计第一人”, 为新中国艺术和视觉形象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杰出成就,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发展进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举办《为新中国造型——周令钊先生百岁艺术展》,籍此对周令钊先生艺术与教育成就进行深入梳理与研究,礼敬先生。
《为新中国造型——周令钊先生百岁艺术展》是中央美术学院在中国文联的大力支持下,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展览也得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中国政协文史馆及周令钊先生亲属的鼎力协助。经过展览筹备组的精心筹备,展览以4大板块,共300多件作品和大量文献资料,力求全面呈现周令钊先生一心为祖国、为人民进行艺术创作、从事艺术教育的成就。其中政协会徽的设计稿、中央美术学院国徽设计小组的设计方案以及人民币的草稿等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和手稿,都是首次与公众见面。
“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
地点:中国美术馆
日期:9月26日至11月2日(9月28日至10月1日闭馆)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美术馆承办的“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于2019年9月26日至11月2日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展览紧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以生动丰富的视觉语言勾勒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气势恢宏的丹青画卷向新中国70华诞献礼,鼓舞中华儿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昂首阔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展览分为一个序篇和四个篇章:第一篇章“浴血奋斗:人民解放之路”,通过一批经典美术作品形象地展现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阶段,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历程。
第二篇章“艰苦奋斗:国家建设之路”,主要展现美术作品中所呈现的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时代气象和辉煌的建设成就。中国艺术家们深入生活,关注现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表现自豪、幸福的中国人民,表现改天换地的新中国建设景象。
第三篇章“团结奋斗:改革开放之路”,展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社会所经历的伟大变革和社会进步,讴歌新时期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美术家们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时代变革的经典美术作品,不仅展现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辉煌成就,而且展现了一个开放中国的勃勃生机,谱写了一曲新时期美的华章。
第四篇章“伟大梦想:民族复兴之路”,展示新时代以来,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上,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的时代风采和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本篇章以一系列的优秀作品表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次展览亮点纷呈。展览重点遴选了一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刚刚完成的130余件现实题材新作,首次集中展现。此次展览总计展出作品480余件。展览首次调用中国美术馆的全部展示空间,特别把户外空间打造成展览的雕塑展区,并通过展览设计形成内外相呼应的展览格局。
据悉,展览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水粉、年画、宣传画等多个艺术种类,此次展览以中国美术馆的馆藏为主,同时汇集国内20余个重要美术馆的经典藏品,几乎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的经典之作。
故宫博物院“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午门展出
地点:西雁翅楼、午门正楼及东雁翅楼
时间:2019年9月3日至10月31日
“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是国内外第一个以花木题材文物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展,是继“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之后,故宫博物院2019年度又一年度大展。
展览共设西雁翅楼、午门正楼及东雁翅楼三个展厅,对应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四时写生”展出精工写实风格的花木画作品,主要是宫廷画家和职业画家所绘制。第二单元“清雅逸趣”展出文人所推崇的墨笔淡设色,以及纯水墨的花木画。第三单元“寓情寄意”展示花木被赋予的情感和吉祥寓意。展览共展出文物307件,除向天津博物馆借展1件外,其余均为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此次展览比较系统展示了中国古代花木题材艺术之美及文化意涵,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是国内外第一个以花木题材文物为主题的大型综合展。展览以绘画为主,同时也包括瓷器、漆器、织绣、屏风及图书等多个种类。第二,首次系统展示了花木画及相关艺术的演变历程。很多文物都是首次亮相,展出文物珍贵,宋元时代书画作品数量多,其中不乏像南宋马麟《层叠冰绡图》轴、北宋传赵昌《蛱蝶图》卷、宋人佚名《百花图》卷这样的珍品,另外南宋宫廷画家马远、马麟、林椿、朱绍宗等的花木小品及花木题材的装饰的器物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第三,展览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突出花木文化。第四,展览主题契合国庆,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推出,与国庆喜庆的节日氛围呼应,祝福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繁荣昌盛。
“中华文化奇迹——北京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展”走进故宫
地点:太和门东侧崇楼
时间:9月10日至10月19日
展览以云居寺千年刻经史为主线,通过“刻经缘起”“千年伟业”“宝塔金经”“护经传宝”四个部分展开,以珍贵文物、图文实景、VR演示和摄影作品等多种形式,再现了云居寺跨越千年的深厚历史、最具代表性文物的文化内涵以及文物保护工作背后的故事。
现场三大亮点值得观众期待。
一是“三绝”首次亮相紫禁城。云居寺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经号称“三绝”。为了让珍贵的文物“活”起来,房山石经原石首次走出云居寺,与明代纸经、清代龙藏木经板等珍贵文物共同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在房山石经的展示中还特别加入了镜面元素,利用反射原理将石经展示加以延伸,再现“石经长城”的震撼效果,以此体现房山石经其历史之久远,工程之浩大,刊刻之宏伟,让观众可以近距离鉴赏,亲身感受到云居寺珍藏的国宝级文物所蕴藏的史料、书法、艺术和教育等多重文化价值。
二是推出“云居礼物”文创产品。展览现场首次展出了十余种“云居礼物”系列优秀文创作品。包括茶礼、香囊、服装、手机配饰等,让人耳目一新。
三是体验雷音洞“穿越”之旅。石经山有 9 个藏经洞,其中雷音洞为开放式,四壁镶嵌经板大都是云居寺开山祖师静琬早期主持刊刻。此次展览在传统图文、文物展示的基础上,采用实景体验的方式,将雷音洞按照比例还原在展厅中。此外,现场观众还可以参与龙藏木经板印刷活动,亲身体验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印刷工艺。
房山素有“人之源”“城之源”的美誉,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遗址、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石经长城”云居寺等一批重要历史文化遗产,300多处各级各类文化遗存构成了房山“不断代的历史画卷”。云居寺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佛祖舍利、唐辽塔群及众多文物古迹,其中尤以14278块石刻佛教大藏经著称于世,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了我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被誉为“佛教圣地,石经长城”。
“越无人识越安闲——齐白石笔下的人物神情之二”专题展
地点:北京画院美术馆
日期:8月30日至10月16日
2019年是北京画院的“人物之年”,齐白石的人物画,当然是重中之重。8月30日起,“越无人识越安闲——齐白石笔下的人物神情之二”专题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式亮相。此次展览展出的齐白石人物画汇集了来自北京画院、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荣宝斋等12家国内重量级文博单位及艺术机构的重要藏品。
展览中共200件藏品,以齐白石人物画的演变历程为线索,共分为:下笔如神在写真(早期作品)、扫除凡格总难能(中期作品)、幸能笔墨不相同(晚期作品)三大板块,还原齐白石大写意人物画的发展脉络。
恭王府博物馆:“广作华章——广绣历史文化与传承展”
地点: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精品馆(东二区)
时间:2019年8月25日至10月6日
广绣指广府地区的传统刺绣,是岭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绣种,与潮绣(广东潮汕地区的刺绣)合称粤绣。
唐人苏颚的《杜阳杂编》描述了南海少女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是目前所见最早关于广绣的文献记载。自明清以来,随着广州国际贸易地位的上升,广绣制品大量外销。广绣品种齐全,按刺绣材料分,主要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珠绣四类。
展览从历史和当代两个维度,通过广绣文物、当代传承人群精品、文创等实物展品,数字化资源,文化空间,技艺展示,体验活动等,展现广绣的历史文化,更展示当代广绣发展的新面貌,使公众认识作为广作之一的广绣所承载的文化传统及其彰显的广式生活,反映广作的独特魅力。
“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
地点:国家博物馆
时间:9月17日至11月17日
展览汇集来自13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回归文物参展,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流失文物回归的历史性成就的全面总结展示。展品不仅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伯远帖卷、五牛图卷、秦公晋侯青铜器、龙门石窟佛像等珍贵文物,也包括我国近期成功追索回来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大拨珍贵馆藏参展,其中包括青铜虎鎣(yíng)、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圆明园青铜鼠首兔首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岩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