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又一个教师节到来的时候,不妨来看七十年来教师这个职业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全国教育工会成立,教育工作者被确认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51年4月19日,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和全国教育工会主席吴玉章发表书面讲话,宣布“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
设立教师节,体现的是对广大人民教师的尊重,体现的是对知识的尊重。
然而这样的尊重并没有一以贯之地推行下去,随着“左倾”思潮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十年动乱,众所周知,许许多多教师,与其他行业的知识分子一起,被斥为“臭老九”,受到了极其不公正的待遇。
老师为一年级小学生讲故事
1977年年底,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终于重新打开。接下去,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教育界同样也得以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全国上下尊重知识、重视教育蔚然成风,教师日益重新受到全社会尊敬。
1981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两年后,民进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的提案。1984年12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钟敬文、启功、王梓坤等学者联名,提议设立教师节。
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终于确定了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国家主席李先念发出《致全国教师的信》,中国各地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并在教师节期间20个省市共表彰11871个省级优秀教师集体和个人,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举行教师节的大规模庆祝活动。
可以看到,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开始逐步进入快车道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知识的重要性被充分认识——知识改变命运绝不再是一句口号。而从动乱中回归的对教师的尊敬,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那个时代,教师几乎就代表着不可动摇的权威。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不会去质疑这个权威,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纪律上。在对知识无比饥渴的年代,这或许是教学最为纯粹的一段时光。
现在的许多70后、80后,大抵都是在这样的年代成长起来的,谁没有被老师罚立壁脚或者骂到嚎啕大哭的记忆?
但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日益开放和多元的空气中步入社会,或多或少会对这样的教育环境带有些微词。他们或许仍然会对当年老师的严厉心存感激,但他们期待自己孩子能够接受到的,却不是这样严厉的对待,而是一个更人性化的,更包容的成长环境。
事实上,步入新世纪以来,教育工作也确实在往这个方向演变。但令人担忧的是,人性化和包容可能会演变成不负责任的溺爱,而当老师达不到家长的心理预期时,家长很可能对于教师、对于学校怀有各种怀疑与不信任。
小学生们在“最美的礼物”主题墙上贴上自己对老师的祝福
讲两个事情,一是就在今年开学季,杭州某幼儿园家长集体要求幼儿园在教室安装监控,以便于他们能够全天候地能够看到孩子的状况。幼儿园老师对此吐槽道,“家长把孩子交给幼儿园,最基本的信任总要有吧?”
还有一个事情,是山东五莲二中教师杨守梅,为了管教学生,用书扇了两下逃课的学生,结果在家长不依不饶的要求下,杨老师被顶格处罚,不仅被开除编制,还被纳入诚信黑名单。
好在事情经媒体发酵后,人民日报、央视等官媒纷纷发声,质疑这样的处罚决定。对杨老师的追加处罚最后得以撤销,但网上留下了无数传播很广的评论,比如:老师没有惩戒的权力,就如同让老师去开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
毕竟现在的家长不同于上一代的家长,他们大多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从好的方面看,这样的家长应该能更好地协助老师,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但从坏的方面看,对教师的不信任,甚至对整个教育体制的不信任,有渐渐滋长的苗头。
这当然需要两方面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在质量和公平性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同时家长也应该明白,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不可能围绕着你孩子一个人转。恰恰相反,学校的集体氛围,正是需要一定的手段,让学生去遵守规则,遵循真正良好的素质与价值观。与三四十年前刚刚恢复高考的时代不同,现在教育最大的挑战,不光光是知识,而是要学习如何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未来的教育,势必会更加开放和多元,但在教师节这个日子里,我们回顾这七十年来教育环境、教育理念的变化,是希望整个社会,无论何时,都不要丢失对教师的尊重——这其中不仅仅包括对于知识的渴求,还有对于教师的信任。
因为前者无论如何都带有一点功利的色彩,而后者才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文/新闻晨报 子不语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