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京华大地上,绿水青山正持续点亮金山银山。北京始终坚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及践行“两山”理念的排头兵,将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绿色发展的美丽首都新画卷徐徐铺展开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将坚定不移以“两山”理念为指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推动首都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两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重要遵循。中国坚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条绿色发展之路既造福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两山”突破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对立矛盾的西方传统发展范式和二元对立思维,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突破了仅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绿水青山功能的局限,将自然生态功能与经济价值转化相关联,将生态要素高度融入产业结构升级,探索出以生态保护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同时,“两山”理念引导生产端减少资源依赖、降低环境污染,强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修正了传统增长理论中“生态破坏与经济增长伴生”的弊端,既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始终坚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及践行“两山”理念的排头兵,并且正以全新的姿态,将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绿色发展的美丽首都新画卷徐徐铺展开来。截至目前,北京已有9个区获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其中5个生态涵养区更是全部获得双命名,并辐射到中心城区,实现了生态进城、“两山”进城。这些示范区和“两山”基地,从生态机制、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多渠道着手,保护了绿水青山、转成了金山银山,探索出“两山”转化新机制、新模式,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这是一座超大型城市的美丽蜕变。去年,北京空气质量为优良的天数达到290天,较2013年增加114天,为历年最多;空气质量重污染的天数仅2天,为历年最少。过去一年,在大家手机里、朋友圈里,记录了更多的蓝天和彩霞,也见证了星轨和红墙的同框。越来越多“亲水”动植物从山区“走进”城区,来到了市民身边,网友每一次镜头捕捉到的可爱身影,每一声清脆的鸟鸣,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印证了广大市民对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的真切感受。
这是一座减量发展城市的绿色蝶变。“十三五”以来,北京以年均1.5%的较低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5.2%的经济增长,碳排放强度持续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全市绿色企业占比24%,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经济比重分别达到30%、25.1%,第三产业比重稳定达到80%以上,居全国前列。将绿色技术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北京,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区域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绿色技术创新中心。产业的“含绿量”正持续转化为发展的“含金量”。
这是一座生态优先城市的价值嬗变。“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本底”“首都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承载地”“首都的大氧吧和后花园”……对生态涵养区的这几句“定位”,勾勒出其在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北京不断加大对生态涵养区的支持力度,全力保障生态涵养区权益,将“不让保护生态环境者吃亏”落在实处。从生态涵养区的“生态+农文旅”模式,到中心城区“花园式场景”示范样板,北京探索出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模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京华大地上,绿水青山正持续点亮金山银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将坚定不移以“两山”理念为指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推动首都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本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周超